土壤里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2.说出蚯蚓适应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教学难点】找出土壤里的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教互动,以问题探究为载体,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谜语导入,预热课堂气氛。
二、课堂导学
(一)出示目标
1.概述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2.说出蚯蚓适应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独立地进行自主学习,阅读书本相关内容,参照自学目标在书本中阅读相关知识内容。
教师加强课堂调控、巡回指导、了解学生自学效果、及时解决学生疑问。
1.自学反馈
教师反馈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不解(视情况)。
三、授课过程
(一)概述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师生共同介绍、认识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蝼蛄、蠼螋、鼠妇、蚯蚓等,并对其分类。
(二)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观看视频,并以蚯蚓日记的形式师生共同分析:
1.蚯蚓的身体的主要结构。
蚯蚓是一种低等的环节动物,虽然它也有头、有尾、有口腔、肠胃和肛门。但它的整个身体就像由两条两头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组成的,外面一层是一环连起来的体壁,其中有由中胚层细胞组成的肌肉系统,体内便是一条消化道,从头到尾贯穿在一层层的隔膜中间。在内外两条“管子”之间,被体腔液充满着。
除此之外蚯蚓身体有体节、刚毛,便于其在土壤中前进。蚯蚓前端有环带,是为生殖带。在生殖时期它能分泌粘液形成卵茧, 以适宜不良环境。蚯蚓的环带长在身体的前端。
思考蚯蚓的“家”在哪儿?
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15℃-25℃为最佳温度,土壤的含水量一般在60%以上的环境中生存。
思考蚯蚓吃什么呢?
蚯蚓白天在土壤中穴居,夜间爬到地面,以土壤中的有机物或植物的茎、叶为食。
4.思考蚯蚓有“脚”吗?
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它外表有刚毛,和我们人类的脚一样。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协助配合完成运动。
蚯蚓的呼吸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湿润黏滑的体表还可以减少身体与土壤表面的摩擦)
讨论:下雨天蚯蚓为什么爬上地面?
雨水把土壤中的空气都挤出去了,蚯蚓没法呼吸,被迫爬上地面进行呼吸。
爱动“脑”的蚯蚓
蚯蚓的前端有脑,脑向后延伸为腹神经索。因此,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蚯蚓没有眼睛,身体表面有大量感光细胞,尤其前端特别多。蚯蚓没有耳朵,但其体壁上有许多感觉细胞,只要外面有一点小震动,它都能感觉到。
师生总结蚯蚓适应穴居生活特点。
1.体型
2.呼吸:用湿润的体表呼吸;体表的黏液可起到润滑作用减少钻土的摩擦力。
3.运动:依靠肌肉与刚毛的协调配合运动。
4.神经系统:能对刺激作出较灵敏而准确的反应。
(四)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蚯蚓是分解者,对于人类来说,它可以分解掉人类生产的有机垃圾,是其变成无机物,供植物等利用。所以说院子里有蚯蚓的话种菜或种花都会长得比较好。同时人的活动会给蚯蚓提供一定的能量来源,比如食物。蚯蚓还可以疏松土壤,保持土壤肥沃,清洁环境。蚯蚓对人类的害处:蚯蚓会破坏河岸,使河道淤塞。蚯蚓会损坏幼苗,危害植物。蚯蚓还会传播疾病如猪肺线虫与家禽的线虫。
四、课堂小结
蚯蚓是大自然的园丁,它有适应土壤生活的各种特征,也能够影响土壤环境。
五、课堂检测
(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巩固自学的知识内容。)
【教后反思】
小小的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却很密切,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因此研究蚯蚓的生活习性,学习有关蚯蚓的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课通过探究活动,找出蚯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主要特征。
本节课,我以《蚯蚓日记》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性,效果较好。教师的引导与激励的作用还表现在指导本课题的探究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问题上,学生通过观察等渠道可获得知识和易于学生操作的探究方法,以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本课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将活的蚯蚓带进教室,有点小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