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班级:七(二)班
教师:王晓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朗读,自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学生的翻译与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难点:体会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所具有的优点
教法学法
教法:诱导启发提问法、讲授法、朗读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孙权劝学》内容,查字典结合注释试着解决文中的文言字词;3.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喜欢的文中人物,人物身上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三国时候,刘备手下有位得力干将,却大意失荆州,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生:关羽)。那又是谁智取荆州的?(生:吕蒙)吕蒙是孙权手下非常骁勇的武将,据说这位武将也不爱读书学习,作为君王孙权对他进行劝说,劝说结果如何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孙权劝学》,看看孙权劝说的效果如何?
二、预习检测(投影仪投影)
《孙权劝学》选自《 》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资治通鉴》目的 ——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作者情况: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卒谥(shì )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读准字音
卿( ) 岂( ) 邪( ) 孰( ) 遂( ) 即更( )
三、声声入耳,整体感知
1. 听朗读,把握字音、节奏、停顿、人物对话语气(播放范读)
2.自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性格,感知课文内容
3.结合注释,释通文意(小组竞赛:各组同学合作疏通,相互补充)
4.成语学习与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5.老师最后进行全篇梳理,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倒装句式和省略句式。
四、走近人物,见贤思齐(小组竞赛,看谁说得流利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把你喜欢的人物想班上其他同学介绍,让你喜欢的人物有更多粉丝。
2.文中是怎样描写你喜欢的这个人物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你的话把这些语句表达出来。3.浓缩是精华,请你用相关人物及时间把本文浓缩简化(生:黑板小试,师归纳)
孙权 吕蒙 鲁肃
(辞学 就学 论议)
善劝好学 听劝 爱才
关爱部下 学有所进 敬才
4.了解了这些人物,你收获了什么?(开发学生思维,言之有理即可)
五、问题探究——生合作交流探究
孙权为什么“劝”?为什么能劝成功?
必要性: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器重、爱护、殷切希望。可能性: 卿言多务,孰若孤
现身说法: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读书后有何变化?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借鲁肃之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
侧面描写,写出吕蒙经过学习后才华横溢,才略也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对话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4.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师引导,生合作探究)
(1)详略得当。详写“劝学”、“论议”、“就学”、“结友”一笔带过。
(2)正面写“劝学”经过,“论议”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3)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六、课堂小结(生自己小结,师加以补充)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不断发展和完善,成年人也是如此。
七、课堂延伸——学习中远行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我们今后怎样努力做个让别人刮目待的自己?(联系文中人物和自身,生自主回答)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中重点词语: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成语;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式作分析:倒装句、省略句。
比较《孙权劝学》与《方仲永》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教后反思
1.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学习,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把握七年级学生活泼好表现的特点,让他们在小组合作竞争中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主动。
3.充分发挥了朗读的作用,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了解人物。
4.作业设置上,紧扣文言文的字词句,比较本课与《方仲永》的异同促使学生做到温故知新。
5.课堂内容有些繁多,课堂节奏安排有些紧,今后应适当的安排课堂内容,做到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