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7 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7 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6-25 21:0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切线长定理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的内容,是直线与圆位置关系中重点内容,是在学习了切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继续对切线性质的研究,是在垂径定理之后对圆的对称性又一次认识。体现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证明的有机结合,为我们证明线段、角、弧、垂直关系等提供了一个基本图形和证明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圆的数量关系做好了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
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方面的培养
数学思想或能力:
转化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切线长的定义,掌握切线长定理,并利用它进行有关的计算;在运用切线长定理的解题过程中,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熟悉用代数的方法解几何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添线、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生成、联系及转化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在解题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情感与态度目标:
了解数学的价值,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切线长定理
教学难点:
应用切线长定理解决问题
教法: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讨论法。利用“大胆添线—提出猜想—推理验证—应用拓展”的模式进行教学。本节课是概念、定理、解题的教学,因此,要把概念教学、定理教学、解题教学有机组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学法:
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去思考、猜想、探索、讨论。
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 总结方法,二、大胆添线 猜想验证,三、学以致用 自我检验,四、总结反思 自我升华,五、完成作业 自我巩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一、 复习 回顾 方法 总结 切线的判定方法: 1、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定义法) 2、到圆心的距离等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d=r)(数量法) 3、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判定定理) 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不仅对上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同时对学习过的方法、过程进行自我总结和升华。 实现温故旧知并且提高的目的,同时为“知新”打下基础。
二、 大胆 添线 猜想 验证 、切线长定义 1、提出问题:经过圆外一点P,作已知⊙O的切线可以作几条? 图1 图2 板书: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切线上,这一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2、剖析定义: (1)找出中心词,把定义进行缩句。(线段的长叫做切线长) (2)切线和切线长的定义有何区别? (二)切线长定理: 1、大胆添线 猜想证明 在图中适当添加若干条直线、射线和线段,在组成的新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1)连接OA、OB,根据图形判断: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1与∠2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来探索一下,从而进入定理教学。 线段相等:PA=PB; OA=OB; 角相等:∠APO=∠BPO; ∠AOP=∠BOP; 垂直关系:OA⊥PA;OB⊥PB; 三角形全等:△OAP≌△OBP. 图3 (2)由(1)得出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积极思考,回答教师的提问 此处通过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再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使学生了解切线长与切线的关系,同时由这个结论教师适时引出探索问题。 学生猜想两条切线长PA与PB的数量关系,∠APO与∠BPO有什么关系?并分组讨论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上述过程总结,得出切线长定理,口述得到的结论,口述证明过程。 使学生了解切线长的定义,并能在具体的图形中把它们识别出来。 对话式的定理教学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切线长定理。 证明定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 大胆 添线 猜想 验证 (3)、用符号语言表示定理: ∵PA、PB分别是⊙O的切线,点A、B分别为切点,(PA、PB分别与⊙O相切于点A、B) ∴PA=PB, ∠APO=∠BPO. 2、继续添线 大胆猜想(切线长定理基本图形的研究) (1)连接AB,如图4,与OP交于点C,在本图中,你又有什么发现? 猜想:OP垂直与AB,OP平分AB 你能证明吗? 师生共同完成证明(2种方法) 事实上,在本图中OP所在的直线是圆O的对称轴,所以本图当中会有相等的线段、角、也会有等腰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PPT展示本图中所包含的综合知识) 图4 图5 (2)过圆上一点D,做⊙O的切线EF,如图5分别交PA、PB于E、F点,讨论△PEF的周长跟切线长有关系? 结论:△PEF的周长=PE+ED=PA=2PA (3)做⊙O的切线EF,如图6,切点为C,则⊙O是△PEF的内切圆,如果已知EF=3,PE=4,PF=5cm,求AE的长.已知EF=a,PE=b,PF=c,则⊙O的半径。结论:r=1/2(a+b-c) 图6 图7 (4)做⊙O的切线FG,如图7,交⊙O于点D,则四边形PEFG是⊙O的外切四边形,那么他的两组对边有怎样的关系? 结论:圆外切四边形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口述几何应用形式并记录。 大胆添线,提出猜想。每添加一条切线,能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根据刚学的切线长定理,结合方程思想和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题的思想,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出结论。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而例题中求AF、BD、CE的长,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因此让学生分组讨论解题思路,并由部分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能进一步明确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正确应用定理,并为规范证明过程打下基础。 随着一环紧扣一环的探索问题的深入,学生通过自主地发现问题、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
三、 学以 致用 自我 检验 1.已知,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 OP 交 ⊙O 于点 D、E,交 AB 于 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如果 PA = 4 cm , PD = 2 cm , 求半径 OA 的长. 2.已知:如图,PA,PB是⊙O的切线,切点分别是A,B,Q为⊙O上一点,过Q点作⊙O的切线,交PA,PB于E,F点,已知PA=12cm,求△PEF的周长. 3.(德化·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O在对角线AC上,以OA的长为半径的圆O与AD,AC分别交于点E,F,且∠ACB=∠DCE. (1)判断直线CE与⊙O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tan∠ACB= ,BC=2, 求⊙O的半径. 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升华。发展应用意识,在数学活动中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通过练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 识,从中获取知识,并会举一反三。教师通过练习,及时发现问题,评价教学效果。
四、 总结 反思 自我 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在知识上有什么收获? 2、你在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3、你从周围同学那里,得到什么收获? 学生回忆 交流完成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把知识纳入系统,便于学生存储、提取和应用。
五、 完成 作业 自我 巩固 1、作业本: A组同学:习题3.9第1、2、3、4题 B组同学:习题3.9第1、2题 2、练习册:p72 A组同学:基础巩固和拓展提升部分 B组同学:基础巩固部分 根据学生情况,分类布置作业,强化本节知识点。
六、 微型 教案 板书 设计 *§3.7切线长定理 1、切线长的定义 2、切线长定理: 因为PA、PB是⊙O的两条切线. 所以PA=PB,∠OPA=∠OPB. 3、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 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 帮助理解 便于记忆
七、 教学 反思 不断 提升 在本节课教学中,对本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能组织学生自主观察、猜想、证明,并深刻剖析切线长定理的基本图形;对重要的结论及时总结。尤其是切线长的基本图形研究环节,学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课内容结合,把切线长定理和圆的对称性紧密结合,体现了本节课知识点的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