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图形的旋转》复习课
科 目 数学 年 级 八年级
课时 1课时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了解旋转的定义,能说出旋转中心、旋转角;2. 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3. 探索、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的性质(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实物与旋转图形的关系过程中,发展学生对具体图形的概括能力,培养几何直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旋转图形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事物变化中的内在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旋转的基本性质.
难点 旋转定义的深刻认识和旋转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模式
教法 启发式教学、引导自学法。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
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给学生一些思考题,学生接受问题的挑战,让学生在小组内谈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由代表发表意见。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遵循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5分钟) 之前我们学习过了图形的旋转,我们想想旋转的定义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物体的平行移动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如图所示的物体的旋转的现象:时钟上的秒针在不停的转动;大风车的转动给人们带来快乐;飞速转动的电风扇叶片给人们带来一丝丝的凉意……它们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旋转的世界,让我们走进这个旋转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旋转的定义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从生活中的旋转图形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探索新知 (10分钟) 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另挖一个小洞 O 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 B C ),移开硬纸板.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学生通过动画演示后,口头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结论。训练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A B C 可以看作 △ABC 经过怎样的运动得到的? (2)线段 OA 和 OA' 有什么关系?∠AOA'和∠BOB'有什么关系? (3)你还能发现哪些有类似关系的线段和角?(4)△ABC和△A‘B’C‘ 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5)你能把以上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一下吗? 生:角相等生:两个三角形全等 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动口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旋转的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教师板书,学生在书本上做标记。 板书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运用性质做题。
巩固新知 E 是正方形 ABCD 中 CD 边上任意一点,以点 A 为中心,把 △ADE 顺时针旋转 90°,你能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吗?试一试你有几种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几种做法,教师巡视。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旋转过程中培养学生全等证明和空间想象能力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1.旋转性质: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2.旋转三要素: 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方向【作业】必做题:书56页1、2《资源》基础闯关选做题:《资源》能力提升 小结、交流(不要求每个学生回答完整,但要求一定要参与)学生速记作业 让学生体会知识脉络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的能力,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训练,必做题是紧扣本节内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选做题使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投影 学生展示、练习处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