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阁夜》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阁夜》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1:0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阁夜》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与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分解课标:
1、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领会诗歌《阁夜》的艺术特点。
2、通过本课的学习,品味诗歌《阁夜》的意境。
学习重点: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的内容》。我们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是?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和重点。
2、大唐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杜甫寓居夔州西阁,这是一个背山临水、风景优美的地方。可是,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大唐蜀地。
在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诗人辗转难眠,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动荡、百姓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感时伤怀写下了著名的《阁夜》。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二、学生齐诵《阁夜》。
三、品味鉴赏。
1、解题:诗题为隔夜,“阁”是什么意思,“夜”又有什么含义?
学生明确:“阁”西阁,杜甫寓居之所;“夜”夜晚,点明时间。
2、教师引导,整体感知:在一个不眠的寒夜里,诗人有哪些所见所闻所想?(学生自读本诗,疏通诗意,并思考回答这一问题。)
明确: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了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人。
3、赏析内容。(教师给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指定一位发言人发言。)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明确:“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明确: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明确: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明确: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明确: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明确: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明确: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明确: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明确:“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明确:诸葛亮和公孙述。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明确: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的星河写到江上的洪波,从当前的现实写到千年的往事。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诗人那博大悲悯的胸怀,忧国忧民的忠诚,还有那看似自我宽慰实则是他面对家国种种苦难而无能为力的矛盾、痛苦的心理。
五、在读诗歌,深化感情。
一名学生朗诵本诗。(教师略做点评。)
六、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
在此之后,诗人沿江一路漂泊来到了湖南,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广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感慨万千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继而想到自己晚年贫病飘零以及国家的多灾多难,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教师朗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学生读这首诗,并找一句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进行赏析。(学生发言。)
七、作业:
找出《登岳阳楼》中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进行书面赏析。
板书:
阁 夜
西阁,点明寓居地点 夜晚,点明时间
所见 所闻 所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