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宇宙的边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把握说明对象及其要点。
2.梳理文章内容,把握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特色手法。
2.借助文中的议论,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拓展思维宽度,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特色手法。
【难点】
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引导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纪录片《神秘的宇宙》片段,配合导语,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了解作者,感知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成果,学生介绍作者。
明确:美国科学家、科普学家卡尔 萨根,在20世纪80年代主持拍摄了13集电视剧《宇宙》。一时间他成了科学界的“网红”,为人们所敬仰。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明确:空间顺序(由大尺度空间向小尺度空间推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大意。
明确:首先讲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其次介绍星系,然后介绍恒星,接着又介绍行星和太阳系,最后回归到人类的家园。
好处:独立视角、直观清晰、层次分明。
(二)把握思想,理解手法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来回答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
明确:
(1)作者对宇宙——认为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2)作者对人类——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通过议论表明了作者的想法,借助抒情来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情感。这样能让读者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及相关知识,还表达了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更利于激发兴趣。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师请学生谈收获(本文作为解说词说明文的特殊之处)。
环节四:作业设计
1.思考宇宙究竟有没有边疆?写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查阅“中国航天历程”的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五、板书设计
宇宙的边疆
一、说明顺序
二、本文思想
三、特色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