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02 17:5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4张PPT。语文复习课件  人教新课标
  八年级下
  第一单元第1课 藤野先生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活动,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 1.正音辨形
解剖( ) 畸形( ) 杳无消息( )
不逊( ) 诘责( ) 深恶痛疾( )
发jì( ) piē( )见 抑扬顿cuò( )
【答案】pōu jī yǎo xùn jié wù 髻 瞥
挫﹒﹒﹒﹒﹒﹒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_:(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2)_________________: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3)_________________:厌恶、痛恨到极点。
(4)_________________: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答案】(1)抑扬顿挫 (2)杳无消息 (3)深恶痛疾
(4)匿名3.走进文本
(1)文中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______________;“我”在_______________;“我”离开________________。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把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答案:东京 仙台 仙台
第一部分(1~3段):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段):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段):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2)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答案: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1.人物形象
(1)作者初见藤野先生,从外貌、举止、声调等方面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答案:(2)作者在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中共写了四件典型事例,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答案:2.思想感情
(1)全文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答案:①东京的见闻——对“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
②途经“日暮里”“水户”——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的敬仰。
③匿名信事件——作为弱国学子的愤慨辛酸。
④看电影事件——毅然弃医从文,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寻求救国之路。(2)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
答案:感激、怀念、愧疚。藏讲义、挂照片、写文章就是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 叙事散文的语言大多朴实无华,富含感情,用词准确,富有感染力。中考的常见考点是结合某个加点的词语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名师微博】示例: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沙场点兵】
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一句的表达
效果。
答案:“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词
“罢”连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语气猜测他
受到“优待”的原因,感到自己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怜悯与
同情。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
烈的民族自尊心。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记叙线索,重点写了四件事:添改讲义、______________、关心解剖实习、________
_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纠正解剖图 了解裹脚 怀念 第2课 我的母亲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胡适3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冯顺弟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3岁随母亲在上庄接受教育,十几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我的母亲》是胡适40岁时写的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 3.文体知识
传记,指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传记内容可写一个人的一生经历,也可写几个人的重要生活片断。
传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述生平,叫作“自传”;一是由别人撰写的,叫作“他传”(包括小传、评传等)。 1.正音辨形
绰号( ) 气量( ) 庶祖母( )
轻薄( ) 锁匙( ) 文绉绉( )
抽ti( ) 眼yì( ) tiǎn( )去
【答案】chuò liànɡ shù bó chí zhōu 屉
翳 舔﹒﹒﹒﹒﹒﹒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_: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2)_________________:广大空旷。
(3)_________________: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4)_________________:跟人相处。
【答案】(1)管束 (2)广漠 (3)面红耳赤
(4)待人接物3.走进文本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2)简要概括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个方面的事情?
答案:①对“我”的管教;②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③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1.母亲形象
(1)文章主要写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答案:(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评价母亲的形象。
答案:语句:①“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②“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③“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④“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母亲的形象:①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②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③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2.选材构思
(1)课文的标题是“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为什么?
答案: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答案: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传记文学的语言用语准确,讲究分寸,富有感彩。赏析语言是中考的主要考点之一。
【名师微博】
赏析语言的两个角度示例:品析“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装”本义是作假,这里贬义褒用,虽然不是“先生”,但自己刻意追求像“先生”,表达自己在母亲、长辈的鼓励下刻意追求的正确目标。“野”在文中是游戏、贪玩之义,跟举止安稳、专心读书相对,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深受长辈影响的特点。【沙场点兵】
品析“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一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混”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后对母亲的怀念;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还能独自“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我


亲童年的爱好与遗憾母亲对“我”的影响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我”管教
当家之难
母亲的刚气 本文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一段人生历程,回忆了母亲对“我”影响极大的三个方面的事情:一是母亲_________
_______;二是母亲当家之难;三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全文表达了对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对“我”的管教 母亲的刚气 感激第3课 *我的第一本书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教育极其落后,人们的精神世界更是难以开化,几乎一片空白。在遥远荒僻的小山村,大自然显得荒凉而没有生机,人们的生活贫穷而缺乏朝气。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能找到一份精神的乐趣,当毕生铭记。本文所记叙的事情正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情谊,表达了作者饱尝人生甘苦后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3.图解课文我




书诗人来访
引出话题经历不凡
苦难童年人生奠基
珍视铭记国语课本
一生难忘父子亲情
同窗友情
人狗情趣影响至深
不能忘本知




运1.正音辨形
掺和( ) 枉读( ) 哄堂大笑( )
装订( ) 奥秘( ) 泪水盈眶( )
马zōnɡ( ) 私shú( ) 翻来fù( )去
【答案】chān wǎnɡ hōnɡ dìnɡ mì yínɡ 鬃
塾 覆﹒﹒﹒﹒﹒﹒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_:凄凉悲惨。
(2)_________________: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3)_________________:有知识,懂礼貌。
(4)_________________: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
【答案】(1)凄惨 (2)幽默 (3)知书识礼
(4)规规矩矩3.走进文本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答案:“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还有人与狗之间的默契和情趣。(2)作者在“我的第一本书”中读出了“苦”与“乐”,找出“书”中的苦与乐。
答案:“苦”:生活的贫困,学习条件的恶劣,小伙伴的辍学;“乐”:祖母的默契,父亲的仁慈,老师的宽厚,大狗、小狗的陪伴,对大自然的感应。(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我的第一本书”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答案: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
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4)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一位父亲?“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答案:父亲是一位温和、善良、慈爱,有同情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知书达理的旧社会小知识分子。
“我”是一个懂事、爱学习、乐于助人的孩子。第4课 列夫?托尔斯泰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3.知识链接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1.正音辨形
滞留( ) 侏儒( ) 锃亮( )
愚钝( ) 尴尬( ) 酒肆( )
yǒu( )黑 xī( )利 胡zī( )
xuān( )昂 禁ɡù( )
【答案】zhì rú zènɡ dùn ɡān sì 黝 犀
髭 轩 锢﹒﹒﹒﹒﹒﹒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_: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2)_________________: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_________________: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4)_________________: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答案】(1)鹤立鸡群 (2)正襟危坐 (3)颔首低
眉 (4)粗制滥造(5)_________________:惶恐不安。
(6)_________________:广阔无边。
【答案】(5)诚惶诚恐 (6)广袤无垠3.走进文本
(1)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主要描绘了列夫·托尔斯泰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的特征。
答案:外貌 非同寻常的眼睛
(2)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作者为什么却极力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
答案:是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1.外貌特征
(1)作者从须发、面部、表情等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答案:(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答案:①目光犀利;②目光蕴情丰富;③眼睛有威力;④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遭遇。2.思想内涵
(1)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答案: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描写眼睛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矛盾。幸福的规范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使语言精彩纷呈,使文章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表达效果。中考的主要考点是判断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名师微博】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示例:从修辞的角度品析“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了托尔斯泰完全具有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能力,表现出托尔斯泰眼睛所特有的洞察力、敏锐性、丰富性。【沙场点兵】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本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先写________________,突出他外貌的平庸、丑陋,进而描写他的________________,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的______
_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赞颂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答案:外貌 眼睛 精神世界 欲扬先抑第5课 *再塑生命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海伦·凯勒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莎莉文老师教会她写字、手语。在莎莉文老师充满爱心的教育下,海伦自强不息,最终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作家和教育家。 3.图解课文再塑生命认




物莎莉文海伦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甘于奉献勤思好学
坚韧不拔
热爱生活关心爱护感激爱戴了



然认识『爱』1.正音辨形
刹那( ) 繁衍( ) 觅食( )
迁徙( ) 遨游( ) 栖息( )
搓niǎn( ) 小qì( ) 枝 yā( )
【答案】chà yǎn mì xǐ áo qī 捻 憩 桠﹒﹒﹒﹒﹒﹒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_: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2)_________________: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3)_________________: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4)_________________: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答案】(1)油然而生 (2)美不胜收 (3)花团锦簇
(4)不可名状3.走进文本
(1)文中写了莎莉文老师教育“我”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莎莉文老师教“我”什么是“爱”。(2)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为题?
答案:莎莉文老师使“我”重新回到了自然、理解了自然,懂得了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因而课文以“再塑生命”为题。
(3)莎莉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答案: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方法,教学循序渐进,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充满爱心、耐心的教育艺术家。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指导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母亲是伟大的,沐浴着母爱的人是幸福的。在母爱的支撑下,母亲富有超常的坚韧和超常的牺牲精神。这种超常的精神和意志,是人类得以繁衍、进步、纯洁的原动力。请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少于600字。 母爱,这是一个被咏唱了千年不衰,常唱常新的话题。要写好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构思准备:
1.拟定题目有创意。
可以扩展话题,如:“母爱千年”“母爱如水”“母爱不打折”“铭心刻骨的母爱”等;可以变化话题,如:“写给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一束康乃馨”“珍贵的礼物”等;也可以巧用仿拟,如:“懂你”“我的心中你最重”“有一种力量总让我泪流满面”“妈妈,你在他乡还好吗”等。 2.选择材料要典型。
精选故事与细节,剪裁得当。母爱的故事说不完,母爱尽显于琐碎与细微之处。我们要精选典型独特的事件来进行组合和裁剪,让母爱在细节中跳跃。小到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语言,都是我们组合与表现的内容。
3.叙议结合显情味。
我们不可单纯地叙说一个故事,要在叙述之中以议论抒情句来表达内心活动与情感体验。在抒情方式上,避免直接抒情与呐喊式抒怀,追求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情到深处泪自流。深深的思念
啊,妈妈,您看今夜的月亮真瘦真弯,多像你佝偻的腰
杆,(以一弯新月入题,比喻新颖,感受真切。)月下的我,
分明已感到了您时时的抚慰,缕缕的温情。
同学们都睡得正香,可我却迟迟不能入睡,难以合上湿湿
的泪眼,脑海里立即浮现了家乡的土地,我扑进了您温暖的怀
抱,重新沐浴着您的爱怜。(引入回忆,引出下文。) 妈妈,您有一颗慈爱的心,当您知道我学习不认真的时
候,您很生气,恨不得马上把我拉回家,痛痛快快打我一顿。
但是,您不会打我,您只会平静地给我讲道理,希望我能够理
解您的苦心。每当这时,我抬头总能瞥见晶莹的水珠划过您的
脸颊。(妈妈严而不厉,讲求教育方式方法。) 怎么能忘记?您香甜的母爱,揉进馍馍,夹着一位农村女
人的期待,夹着一位母亲的惦记,一同装进了我的书包。(做
馍送别,母子情深。)您摸了摸我的头说:“女儿,去吧,在
外不比家里,要自己照顾好自己。” (悉心叮咛,母爱深长。)
您的爱的目光跟着我的脚步飘过了家乡的土地,直到远方,很
远很远了,我猛地一回头,啊!妈妈,您佝偻的身影仍牢牢地
贴在夕阳偌大的圆盘中,(和第一段相照应。)可我只能咽下
如泉的泪水。 怎么能忘记?暑假的一个夏天,我因补课在外,您拿着雨
伞来接我回家,您为我撑着雨伞。矮小的我跟您说话时,却发
现您的肩膀上的衣服湿了,我告诉您伞打歪了,可您却说没有。
(妈妈打伞的姿势体现了无私的母爱。)如今,我长高了,妈
妈我为您撑伞。又是一个雨天,我撑着伞,不禁回忆起我的小
时候,这时,妈妈突然对我说:“孩子,伞打歪了。”(妈妈
提醒“我”伞打歪了,再次体现了母爱的无私。)而我也固执
地说没有歪,“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重复道。回头,我
看见妈妈脸上浮现出了会心的微笑。 怎么能忘记?……
妈妈,今夜的月儿真瘦真弯,恰似我浓浓的思念把月儿压弯。月下的我,把深深的思念,送到您的身旁。(以“月”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再抒思念之情。)
【名师点评】起笔触景抒情,看到“真瘦真弯”的月儿,想到了妈妈“佝偻的腰杆”,比喻贴切生动,催人泪下。接着进一步表达对慈母的思念,连用几个“怎么能忘记”来反复咏叹,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突出了文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