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第 1 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第 1 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26 20: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极地区
课题 南极地区 课型 新授课 共需课时数(1 )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知道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特点等。 2.能通过分析地理景观图片和地图了解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能利用所学地理知识理解 和解释相关问题,并能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挖掘地理知识。
教材分析 “极地地区”是世界地理分区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也是本章节的最后一节,教材结合图示、图片、阅读材料、课堂活动对该地区进行了概括性阐述。还说明了开展科学考察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原因,教材这样安排既符合知识的层次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 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难点 南极比北极地区更寒冷的原因 学具准备 课本、地图册
典型习题 1. 南极洲四周的大洋,按自西向东排序正确的是 ( ) A.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B.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D.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2. 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相同的景色是( ) A. 都是一片冰雪高原 B. 到处是成群的企鹅 C. 到处是上千米厚的冰雪 D. 周围多冰山、浮冰 3、南极洲的气候特征( ) A、酷寒、干旱、烈风 B、寒冷、暴雨、烈风 C、酷寒、微风、大雪 D、冬冷夏热 大风 潮湿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 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 读图能力弱的学生在判断极地地区方向上还存一定的困难,还有待提高。时间有些紧张,一道总结归纳的题没有完成。 引用 课外 资源 视频: 极光视频 南极地区图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调整策略
情境激趣 南考第一站 ——自主探究 展示成果 南考第二站——同桌探究 展示答案 南考第三站——小组探究 扩展 自我提升 当堂检测 课下作业 模拟一个情境,全班同学要乘坐飞机飞往南极旅游,南极是什么样子的呢?来一起探险吧! 板书“南极地区” 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范围 (1)用红笔描绘南极圈、填注南极地区的主体南极洲、在相应位置填注环绕在南极洲周围的大洋的名称、填注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2)请尝试描述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深入探究: 在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距离约为111千米。请估算一下,咱们学校到南极点的距离大约有多远?(张家口位于北纬40°附近) 学生投影展示、板演 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课本62页图7-43《沿东西经90°附近南极洲地形剖面图》分析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影响。 1. 读南极洲地形剖面图,归纳南极洲的地形特征。 2.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1960年8月,科学家在苏联东方站曾测得-88.3 ℃的极端最低气温。在这样的温度下,将一杯热水向空中泼洒,水还未落到地面就被冻成了冰粒。 南极洲是世界上风力最大和风暴最多的地方,每年约有2/3的时间刮大风。法国南极观察站曾记录过92.5米/秒的世界最高风速(12级台风的风速为33米/秒)。 南极洲的平均年降水量仅55毫米,是地球上降水最少的大陆,而且降水几乎全部是雪。 3.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有哪些特点?它们怎样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 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1.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哪里更冷?你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2. 为什么我国北极科考站的建站时间选择在7月,南极科考站的建站时间却都选择在2月 为什么人类去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 3.科学家们在南极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煤炭资源深埋地下,南极又是酷寒的冰雪世界,没有树木,请问这是为什么? 平时的生活中应如何做? 由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并展示 1. 南极洲四周的大洋,按自西向东排序正确的是 ( ) A.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B.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D.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2. 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 ) A. 亚洲 B. 拉丁美洲 C. 欧洲 D. 南极洲 3. 咱们班南极考察队员们可能遇到的困难有 ( ) A. 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 B. 极地干燥,缺乏淡水 C. 遇到当地土著人的袭击 D. 找不到裸露地建立营地 4. 我国科学考察队去南极考察一般在11~12月抵达南极洲,主要原因是 (   ) A.此时正是南极极夜时期,风雪小 B.此时南极冰雪大量消融 C.11月到次年3月为南极地区的暖季 D.此时为南极的雨季 试卷《南极地区》 学生结合学习提纲完成问题 学生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质疑 阅读课本完成提纲 学生探究 学生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质疑 小组合作 黑板展示 积极展示小组答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节课打下活跃的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并要求学生学会总结图中隐含信息形成文字叙述。 学生的回答可能并不准确,正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知识学起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难点知识进行讨论突破,由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思维的碰撞进行对该知识的系统学习 受学生能力的影响,并不能独立完成第一题,此时教师帮助完成 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读图方法,答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