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走进艺术博物馆
自主鉴赏
自主选择藏品
故宫博物院建筑群
宋代·定窑白瓷孩儿枕
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故宫博物院建筑群
鉴赏前提示
微课视频
图片展示
相关资料
鉴赏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同学,请你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去鉴赏:
1、建筑群总体特点鉴赏
2、从建筑结构方面鉴赏
3、从建筑造型方面鉴赏
4、从色彩方面鉴赏
微课视频:鉴赏专家是如何鉴赏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呢?
故宫博物院建筑群图片展示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太和殿
乾清宫
保和殿
景仁宫
中和殿
御景亭
万春亭
内阁大堂
丽景轩
相关资料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房间9999.5间,有人做过形象比喻,说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住,每一天住一间房,不重复,要住到27岁才可以出来。
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南唐·顾闳中
鉴赏前提示
微课视频
图片展示
相关资料
鉴赏《韩熙载夜宴图》的同学,请你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去鉴赏:
1、从绘画的历史背景、内容方面鉴赏
2、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鉴赏
3、从画面构图方面鉴赏
4、从色彩搭配方面鉴赏
《韩熙载夜宴图》图片展示
宴罢聆音
击鼓伴舞
画屏小憩
玉人清吹
夜阑余兴
相关资料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全卷分为五段:
第一段是“听乐”,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
第二段是“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在这场面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
第三段是“休息”,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
第四段是“清吹”,描绘了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参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动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
第五段是“送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完整的一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相关资料
画面中屏风和床榻等家具的使用,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起到了分隔画面,使每段画面可以独立成章。另一方面又把各段画面连系起来,使整个画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画面。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更凸显画家卓绝的功底,特别是主要人物韩熙载,分别在五个画面之中出现,但每个场景的服饰、动作、表情都不尽相同,但他的形态与性格却都表现的前后一致。《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设色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的非常到位,蓬松的须发好似从肌肤中生出一般。
人物的衣纹组织的既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勾勒的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敷色上也独有匠心,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人物服装的颜色用的大胆,红绿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用色不多,但却显得丰富而统一。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如毫发,极其工细。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杰出成就,使这一作品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画卷据传系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而画,此画卷中的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字叔言,后唐同光年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朝不保夕。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 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宋代·定窑白瓷孩儿枕
鉴赏前提示
微课视频
图片展示
相关资料
鉴赏《定窑白瓷孩儿枕》的同学,请你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去鉴赏:
1、从造型方面鉴赏
2、从工艺方面鉴赏
3、从艺术价值方面鉴赏
微课视频:鉴赏专家是如何鉴赏定窑白瓷孩儿枕的呢?
《定窑白瓷孩儿枕》图片展示
相关资料
北宋定窑烧造的孩儿枕,高18.3厘米,长30厘米,宽11.8厘米。质地洁白,通体施釉,釉层均匀,仅在衣褶等凹处有积釉现象,但绝无挂釉的缺陷,釉色白润如玉,光亮可鉴,釉层较厚处,色泽白中透青。
瓷枕造型为一儿童俯卧于枕座之上,只见他抱拢双臂,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将头枕于手臂上,并转向左侧,目光正视前方,右手中还执着一条丝绦状织物,其上缀有一个绣球,绣球上的花纹清晰可见,丝绦在绣球的两边各打了一个蝴蝶结,十分可爱。
儿童的两只小腿向后举起,并交叠在一起,顽皮逗人。再看他的面部表情:脑门宽阔,两耳肥大,眉毛高高挑起,眉下是一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眼神中透出灵气,带着幼稚。胖胖的两个腮帮之下是肥肥的下巴,在两颊与下巴之间两边各有一道凹沟,愈发衬托出脸颊与下巴的丰腴。鼻子小巧挺直,嘴唇略厚。头顶梳理的是"鹁角儿"发式,即在头顶两侧各扎一髻,这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儿童发型,样式与成年人的发型迥然不同,风格十分活泼。
相关资料
如果完整地来欣赏一下这个儿童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人们将会留下一个神态稚朴、天真有趣的印象。特别是他收拢的手臂和弯曲的双腿,似乎表明这个瓷枕的枕座太短了;而他头枕双臂,侧面前望的姿态,又仿佛在提醒人们注意,尽管这是一个瓷枕,但他自己却只能头枕双臂,真是意趣无穷,匠心独运。
另一方面,通过儿童形象,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质朴的审美情趣和向上的生活信念。儿童的面部天庭饱满,地角方圆,双耳肥大,是属于传统观念上的“富贵”之象。但他的表情天真无邪,反映了工匠们健康的精神状态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儿童的服饰比较简单,上衣有两层,内衣为长衫,从臀部的纹饰,可以看出它是有纹绣的,外衣是无袖的坎肩,后裾较长,下身穿的是长裤,比较肥大,脚上的鞋子不太清楚,估计是软底布鞋。这套服饰形象是研究宋代服饰特别是儿童服饰不可多得的资料,它比平面绘画的形象,更具有立体直观的长处。这件孩儿枕的枕座是一个平面呈椭圆形的扁圆体,约占整个器高的三分之一。四周有一圈浮雕图案。在扰座的两头和前后中部,共有四个用椭圆形或菱花曲线圈起来的图案,如同陶瓷装饰艺术中的"锦地开光",只不过前者是立体雕塑的,后者是平面绘画的。圈中的图案为卷草纹,圈外间隔有云头纹,两者都是雕刻而成的,但圈内的纹饰要比圈外的纹饰低一个层次。这些图案简洁拙朴,富有装饰意味。
总之,这件定窑孩儿瓷枕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且保存了民俗史、服饰史等方面的珍贵材料。此外,它也反映了定窑的工匠们对生活情景的真实捕捉和高超的艺术再现技能,特别是刻画衣纹皱褶,使用不同的刀法,表现出软硬不同的质感,一丝一布,使人一目了然,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