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644--1840年)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644年
1840年
1661年
1795年
康熙
雍正
乾隆
康 乾 盛 世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一倍以上,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且四夷咸服 。
论财力, 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中国。
论人口,明初6600余万,清道光增至4.1亿,占世界三分之一。
论城市,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 ——人民大学郭成康
明确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素养目标】
1.了解清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史实,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清朝加强君主专制。
2.借助清朝疆域图和史料,认识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举措的影响,培养学生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3.利用图片与数据等史料引导学生认识清朝前期盛世之下隐藏的内外危机,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用于改革的意识。
建构体系
一、鼎盛之基--君主专制强化
二、鼎盛之象--版图开拓与巩固
三、鼎盛之危--统治危机初显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鼎盛之基--君主专制强化
自主学习
(一)奏折制度
1、内容
4:00 朝祭,早膳,读圣训
7:00-12:00 处理政务
12:00-15:00 听学者讲解经史
15:00-23:00 晚膳,处理政务
【雍正的作息表】
勤
政
皇帝
官员
单独呈送密封报告
亲手批阅奏折返回
2、特点
迅速、机密
一、鼎盛之基--君主专制强化
自主学习
(一)奏折制度
1、内容
2、特点
3、作用
材料1: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佐伯富(日)
(1)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材料2:康雍两帝施行奏折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藉此对各级官吏进行密查。这种方式,虽然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控制,但也招致了相当一批官员的不满与反对。
——白新良:《乾隆朝奏折制度探析》
(2)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一、鼎盛之基--君主专制强化
自主学习
(二)军机处设立
1、时期:雍正
2、性质:中枢秘书机构
3、人员:皇帝亲选朝臣兼任
4、职责: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一、鼎盛之基--君主专制强化
探究学习
材料3: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归军机,机臣承旨,只供传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檐曝杂记》
材料4: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北洋政府设馆编修)
阅读两则材料,指出两则材料的差异,分析其史料价值。
材料3:军机大臣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材料4:军机处具较大的参考决策权力。
材料3:作者为亲历者,具有真实性,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材料4:为政府编修正史,可信度相对较高。
一、鼎盛之基--君主专制强化
自主学习
(三)大兴文字狱
1、目的: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2、实质:文化专制
含义: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论而获罪的案件。
明月有情远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
材料5:在乾隆后期的禁书运动中,共禁毁书籍3 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板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
——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
一、鼎盛之基--君主专制强化
探究学习
材料6: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而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
(四)影响
奏折制度、军机处设立和大兴文字狱
1、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强化,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为康乾盛世出现提供了政治保证。
2、君主独断专行,臣下盲目顺从,专制统治日益僵化,阻碍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
二、鼎盛之象--版图开拓与巩固
自主学习
(一)措施
1、东南--台湾
(1)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1683年, 清朝统一台湾;
(3)1684年, 清朝设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
2、东北
(1)康熙前期,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2)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运用法律宣告主权
3、北部和西北部
(1)清入关前收降漠南蒙古;
(2)17世纪后期--1757年,击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
(3)平定维吾尔贵族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4)设立盟、旗制度,任命蒙古王公管理蒙古族;
(5)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4、西南
(1)西藏:①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②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
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法律明确管辖权
(2)云贵川:改土归流
5、中央
(1)设机构--理藩院
(2)采取民族政策--因地制宜
二、鼎盛之象--版图开拓与巩固
探究学习
(一)措施
方位 措施
东南 攻克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
东北 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署《尼布楚条约》
西北 1757年击败准噶尔部;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在蒙古设立盟、旗,任命蒙古王公;
1762年设伊犁将军。
西南 ①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起,派遣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②西南地方:改土归流
中央 设理藩院;采取因地制宜政策
思考:概括清朝经略疆域措施的特点
(1)军事与政治手段相结合
(2)注重用法律手段明确
(3)形式灵活多样、富有实效
(4)既尊重民族风俗,又突出中央权威
二、鼎盛之象--版图开拓与巩固
探究学习
(二)影响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总督—巡抚
东北、外蒙、新疆则设立五个将军辖区
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
盟旗制度
1、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西藏
东北地区
新疆
西南地区
蒙古
台湾
流官制度
郑成功
盟旗制度
沙俄入侵
伊犁将军
达赖、班禅
驻藏大臣
土司制度
尼布楚条约
平定准噶尔
设府,隶属福建省
大小和卓叛乱
连连看
学以致用
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
A.因地制宜的管理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专制主义的削弱
D.地缘政治的特点
A
学以致用
三、鼎盛之危--统治危机的初显
自主学习
(一)内忧--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
1、表现:
2、原因:
(1)人地矛盾突出,社会资源危机日显
(2)政治腐败
(3)贫富矛盾尖锐
三、鼎盛之危--统治危机的初显
自主学习
(二)外患--闭关自守,落后世界潮流
1、表现: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英国礼单
天体远行仪、地球仪、望远镜;
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座钟;
榴弹炮、卡宾枪、连发手枪、巨型战舰模型;
……
英国诉求:(1)开放宁波、舟山、天津为贸易口岸;(2)得到舟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3)得到邻近广州的一块地方,以便转运。
中国回礼
赏英吉利国王物品,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等计92项479件。
中国的回复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清高宗实录》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扩大贸易开拓市场
闭关自守
(1)只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
(2)由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3)严格约束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三、鼎盛之危--统治危机的初显
自主学习
(二)外患--闭关自守,落后世界潮流
2、目的: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影响:
(1)短期: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自卫作用;
(2)长期:阻碍了中外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反思康乾盛世
探究学习
从鼎盛看经验:
汲取边疆治理措施的经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从危机看教训:
深化改革,健全制度
居安思危,忧患意识
以民为本,改善民生
顺应潮流,主动开放
知识小结
一、鼎盛之基--君主专制强化
二、鼎盛之象--版图开拓与巩固
三、鼎盛之危--统治危机初显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奏折制度
军机处
文字狱
措施
影响
内忧
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