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实录
陈文高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上一篇鲁迅先生的《故乡》。“故乡”两个字如何解释?
生:故乡就是自己出生的地方。
生:故乡就是祖辈人居住的地方。
生:故乡是籍贯。
生:故乡是父母居住的地方。
师:比较完整的说法故乡是出生的地方和有较长居住时间的地方。我今天为什么来给你们上这篇课文?
生:陈老师是北蔡人,回故乡上课有回故乡的感觉。
师:真聪明!是的,因为北蔡是我的故乡,回故乡上《故乡》感到非常亲切。
今天这堂课是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质疑能力,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我们的能力。你们的老师布置了预习,让你们回去读《故乡》,并提出问题。我从第一段“回故乡”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写有问题的小黑板)
师:那一位同学念得最响亮?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同学们推荐了一位同学并请他朗读。)
师:请看这些题目提得好不好?
问题好的先决条件是所提的问题必须与课文有关。
只要能提出问题的即为“可”;
假如提的问题二分之一的同学能回答即为“中”;
假如提的问题三分之一的同学能回答即为“良”;
假如提的问题,很少有同学能回答,甚至连陈老师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质量高,即为“优”。再一次强调,问题必须与课文有关。下面解答问题:
师:第一题:“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为什么用“横”,而不用“有”?
能回答的同学请举手。能回答的有两个,说明问题质量很高。请举手的同学回答一下。
生:“横”写出了山村荒凉、凄凉的样子,写的是辛亥革命失败时的情况。
生:写出了辛亥革命时的衰败。
生:很萧条。
师:“横”写出了景物没有生气,再加上是在船上往岸上看,所以是横的。这个问题可打“良”。
师:再看第四道题目:“我这次专为他而来”,为什么用“他”而不用“它”?
生:“它”指代动物, “他”指代人,作者把故乡当人来看待。
师:他说得挺好,其实在鲁迅先生在写文章时,“它”这个字还没有发明呢!同样,后面的“伊”就是“你”,当时还没有发明“你” 这个字。
师:第三题:“这不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为什么用“?”而不用“!”?这个问题有意义吗?能回答的同学举手?一位、两位,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假如用感叹号就是这不是我的故乡的意思。用问号,表反问,起强调作用。
师:是的,难道这是我的故乡吗?
师:下面看第三题:前面说“我所见的故乡全不如此”,后面说“我的故乡仿佛也就如此”,前面说“我的故乡好得多”,后面说“没什么影象”,这是不是矛盾?这道题目有意义吗?好!(竖起大拇指。)这道题目有质量。哪位同学能回答?有两位同学。
生:作者外出太久了,故乡的具体样子记不清了,所以不矛盾。
师:前面说了什么,后面又说了什么,矛盾不?按照这种思路回答好不好?
生:他记得是小时侯故乡的快乐情景,所以“全不如此”。而现在的故乡让他失望,所以不矛盾。
师:还有同学能回答吗?“我的故乡全不如此”想象中的故乡要好得多。“也就如此”,表明了心情有些悲凉。在作者的记忆中我的故乡要好得多,再看看也就如此罢了,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怎样?比较复杂。矛盾的语言反映了他当时不愉快的心情和悲凉的情绪。
师:第五道题目:为什么交货的期限在本年,而不是其它的时间?这道题目是没有意义的 ,与课文内容的理解关系不大。
师:这几道题目,第四道是从字的方面,第二道是从标点的方面,第三道是从句子的理解方面提出的问题,都是有意义的。第五道题目没有意义。
下面我们边看文章边思考,提出一些与第二部分“在故乡”有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我们先提与闰土有关的问题。
(同学们开始举手提出问题,老师将问题简要地写在黑板上。)
(下面是学生提出的与闰土有关的问题。)
1. 然写了中年的闰土,为什么还要写写少年的闰土?
2. 既然写与闰土的友谊,为什么还要写宏儿与水生?
3. 为什么要闰土坐,他要迟疑呢?
4. 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厚障壁是什么?
5. 为什么要写他的外貌?
6. 四个“……”号的作用是什么?
7. “欢喜”与“凄凉”的运用是否矛盾?
8. 闰土为什么把“我”叫“老爷”?
(学生提问时将“我”说成了“鲁迅”,老师订正道:“我”是作品的主人公,不是作者自己。)
9. 的东西是什么呢?
10. 中年的闰土与少年的闰土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
11. 为什么要写杨二嫂?
师:杨二嫂,这是下一步的问题,我们先来探讨闰土的问题。
(解决问题):
师:在解决第一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少年闰土是如何描写的?
闰土是如何说话的?请一位同学回答。只有一位同学举手?其实我们班的许多同学都能超过她,同学们应该踊跃举手。先请举手的同学来回答。
生:(念出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师:这些都是少年闰土说话时神态,还有描写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段落。
(学生一起回答:12段。)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少年闰土像一个小英雄似的,那么中年闰土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描写中年闰土外貌的语段。
生:(读。)
师:将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再朗读一遍。
这些描写跟少年小英雄的形象比较一下如何?有两个语句能把中年闰土的外貌概括出来像个“石像”、像个“木偶人”,少年闰土的机智、灵活的小英雄形象没了。
(承上启下提出第8题)
中年闰土“叫我老爷”,为什么叫我老爷?
生:因为我当时做了大官。
师:是不是真的做了大官?不是!只是杨二嫂的认识。
生:当时闰土和“我”的地位有些差异,闰土自己感觉卑微。
师:是不是再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物之间关系的冷漠。
师:当时农村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的卑微心理,表明了他们之间存在着距离。
(承上启下提出第4题)
那么什么是厚障壁呢?
生:厚障壁是隔阂、障碍物。
师:由于地位不同,因此有着厚厚的障碍物。
(承上启下提出第9题)
那么挡着的是什么东西呢?
生:厚障壁。
师:是的,挡着的是厚障壁。
(承上启下提出第3题)
那么母亲叫他坐,为什么迟疑?
生:因为身份的不同,不是同一地位的人,感觉有距离。
师:“迟疑”也是因为厚障壁。
(承上启下提出第7题)
那么,“欢喜”与“凄凉”矛盾吗?“欢喜”容易理解,那么长时间没见面,小时侯又是那么好的朋友,乍一见面因此“欢喜”,那么为什么刚一见面马就又凄凉起来了呢?“凄凉”是什么意思?寂寞冷落的意思。“欢喜”为什么又“凄凉”起来了?这边的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我希望另一边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觉得地位不同的,悬殊太大,所以凄凉。
师:再看看第6题四个省略号的作用。(老师找出了四个省略号的位置)谁能回答我?
生:对生活不满,对生活无可奈何,显出凄凉。
师:无可奈何的凄凉,生活缺少生气。请一位同学朗读小时侯说话的语调。这位同学读的内容是来说明少年闰土的活泼、聪明,显出中年闰土的麻木。
(承上启下提出了第1题)
因此,为什么既写少年闰土,又写中年闰土的问题可以回答了。
生:写出了人的变化。
师:通过人的变化,写出了社会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现在,闰土的问题都解决了。下面边读书边提问与杨二嫂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这部分采用边提问边解决的方法。)
生:杨二嫂说“我”阔了的心态是什么?
师:“心态”这个词用得好吗?
生:她想得好处。
师:过去的杨二嫂如何?
生:(齐答)豆腐西施。
师:豆腐西施,不像现在这样的“圆规”,买卖也做的很好,杨二嫂对现在的自己满意吗?
生:(齐答)不满意。
师:见到比自己好的人表现出什么心态?
生:妒嫉。
师:关于杨二嫂还有什么心态?写杨二嫂这个人的作用是什么?
生:写出了杨二嫂对社会的不满。
师:很好,写杨二嫂这个人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告诉我们闰土在变,其他人也在变,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
杨二嫂走时顺便把手套拿走,表明了什么?
生:表面看她挺有志气的,其实她也吝啬,会伪装。
师:杨二嫂如果家里很富裕,吃得好,穿得好,会拿手套吗?
生:(齐答)不会。
师:拿手套反映了什么?
生:(齐答)家里很穷。
师:也是对社会不满的问题。
第二部分“在故乡”重点通过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反映了故乡的变化,也就反映了我对故乡变化的不满。
看第三部分“别故乡”,请同学们边看书边提问题。
这次我要变一个形式,这边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请另一边的同学回答。看哪边的同学提的问题好,对问题的理解深?提问的同学可以是对问题不理解,也可以是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考另一边的同学,现在开始讨论。
(同学们讨论热烈)
师:好!现在开始提问。先请这边的同学。
生:宏儿说的一句话“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为什么?
师:(读出宏儿说的话)这边的同学谁能回答?有一位同学举手,你是这两排的代表啊!
生: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
生:水生、宏儿是“我”和闰土少年的朋友的影子,他们会不会像我和闰土一样,亲密的友情会失去呢?
师:“惘然”是心里失去了什么,幼小的孩子之间亲密无间,而我感到我和闰土之间像水生与宏儿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已失去了,因此心中惘然,若有所失。
问题提得好,回答得一般。另一组的同学提问题。
生:“我”为什么想到希望就害怕?
师:你自己能不能回答?如果别人回答不出来,你来回答;如果你回答不出来,我来回答;我也回答不出,大家讨论。
生:宏儿和水生都应有新的生活,而想到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生疏,怕宏儿和水生也和我们一样。就有些失望,有些害怕。
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和闰土,辛苦麻木,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这个新的生活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个希望能够实现吗?所以有点害怕。
请一位同学再提出问题,指定一位同学回答。
生:课文为什么要以“路”来结束?
师:你自己能回答吗?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回答。
(提问的同学指定一位同学回答)
生:作者希望回到少年时天真无邪的生活,中国农村要回到宁静的富裕的生活,必须努力。
师:(向提问的同学)你觉得满意吗?
她的语言表达清晰。“路”比喻希望,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得人多了变成了路。作者虽然对希望有些害怕,但是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对文中的内容还有没有疑问?
生: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师:你能回答是吗?你来。
这段景物描写什么时候出现过?
生:(齐答)回忆闰土的时候出现过。
师:美不美?美!
生:结尾的景物描写表明作者对未来的美好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作者觉得只要大家努力,走得人多了就成了路,奋斗得人多了,就有了希望。
师:回答得很好。全班同学再来朗读一下结尾景物描写的部分。
师:同学们提出了文中的很多问题,可是再仔细阅读,你还可以提出许多问题,经常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学问就会越来越高。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