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6 11:1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复习与检测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ɡ) 撺掇(duō) 惧惮(dàn) 絮叨(dāo)
B.怠慢(dài) 白羊肚(dǔ) 糜子(méi) 眼眶(kuànɡ)
C.蓦然(mò) 磅礴(pánɡ) 渺远(miǎo) 辐射(fú)
D.斡旋(wò) 怅惘(wǎnɡ) 褪色(tuì) 燎原(liáo)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舞台上女艺术家的演奏______动听,观众在这经典乐曲里如痴如醉。
(2)正在进行旅游开发论证的千岛湖水下古城,其历史可以______到一千年以前。
(3)只有拥有了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我们创作作品才有可能______。
A.优雅 追溯 一气呵成
B.优雅 追述 一鼓作气
C.幽雅 追述 一气呵成
D.幽雅 追溯 一鼓作气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侗戏,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区的戏曲剧种。
B.学菜谱太难了,我便决定放弃,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如法炮制了一个菜——铁板鲈鱼。
C.这个人的出现吓了他们一跳,于是锤声戛然而止。
D.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我们心驰神往,祖国的名胜古迹让我们叹为观止。
4.下面语段中每个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②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文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③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1)第①句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互换位置。
(2)第②句结构混乱,应将__________删去。
(3)第③句搭配不当,应把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第④句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考示例写一句话。
要求:能揭示所选词语的内涵,表达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示例:童心是孩子发现蚂蚁洞时好奇的眼神,童心是爸爸紧握风筝线奔跑时雀跃的身影,童心是奶奶看动画片时呵呵的笑声。
备选词语:善良 时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素养清
6.(国学题)默写填空。
(1)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_?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____?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题)填空及回答问题。
(1)文学常识。傅雷,________家、________家,主要从事法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________是“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2)傅雷对儿子说:“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这句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口语交际题)2019年年初的一天,北京故宫一如往日,游人熙熙攘攘。太和门附近的大铜缸旁边,一名二十多岁的男青年正在刻画:“×××到此……”很多游客对此非常气愤,纷纷上前制止小伙子的不道德行为。
如果当时你恰好在场,也想上前劝说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题)班级开展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2分)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事件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日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麦当劳、肯德基、日韩食品已逐步被中国老百姓接受,圣诞节、母亲节这一类外来节日也纷纷走进中国,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简要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题
(甲)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诗歌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
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情感内容上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地方。
(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病人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见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地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涌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按。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
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12层?她主动接过话说,是的,往左拐。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柔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里的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嗬,我觉得她的行为不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2.作者为什么以“病人”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写“病人”选了电梯中的四件事,请概括四件事的内容。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除了正面写“病人”外,还写了周围人对“她”的看法,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第一段中作者对“病人”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鼓 神
王 雁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锣鼓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锣鼓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锣鼓敲得震天价响。
③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更加感到凄惶悲凉,孤苦伶仃。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那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抄在袖筒中甚是羞涩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④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楂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⑥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活,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⑦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风!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有改动)
16.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了”,“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做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找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从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处作点评。
(  )处,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
20.【2020·陕西】作文题目:合唱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提示:请结合你在“单元写作专项练”中学习到的“一材多用”的方法,试着用你准备的生活素材来写作。]
参考答案
一、1.A 2.A 3.B 点拨:“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泛指照着现成的方法办事。句中的鱼是按自己的想法做成的,没有照着现成的方法做,“如法炮制”用在此处不恰当。
4.(1)传承文化 传递感情
(2)把(或“被”)
(3)品尝 品赏(或“欣赏”“品析”“品味”等)
(4)不知不觉(或“于无形之中”)
5.示例一:善良是孩子扶起摔倒的同学时清澈的眼眸,善良是姐姐喂养流浪小狗时蹲下的背影,善良是哥哥让座给老大爷时真挚的笑容。
示例二:时光是爸爸伏案写作时斑白的双鬓,时光是妈妈缝补衣服时半眯的眼睛,时光是奶奶走路时佝偻的背影。
6. (1)胡为乎中露 胡为乎泥中
(2)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7. (1)翻译 教育 《傅雷家书》
(2)比喻。说明控制情绪很重要。
8. 示例:大哥哥,故宫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故宫的文明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能干有损文明的事啊,你不要再刻画了,好吗?
9. (1)①春节 ②重阳节
(2)人物事件:屈原自沉汨罗江(屈原投江)
节日习俗:吃粽子、插艾草。
(3)示例:全球一体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社会现象。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不能丢失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10.首联写长安和“五津”的景象,点明了送别和朋友将往的地点,作者远眺五津的视线为风烟所遮挡,暗含有伤别之意,为后面写送别做了铺垫。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一般送别诗给人的悲戚之感,抒发的情感乐观豁达,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12.①讽刺作用:以极富爱心的“病人”和她周围的所谓“正常人”形成对比,引起读者谁是“病人”的思考。
②起醒目作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3.第- -件:主动等下趟电梯。第二件:为农民大伯引路。第三件:主动告诉探病小伙探视地点。第四件:给遗失玫瑰花的姑娘送花。
14.写周围人的看法,表明他们对“病人”乐于助人的美德不理解。同时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了“病人”所表现出的爱心,在当前犹为难能可贵。
15.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病人”的外在美,衬托她的内在美
16. “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点拨:从文章第①段中“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可以看出“我”事业无成,境况“凄惶可怜”,而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再结合文章第⑦段中“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可以看出“我”看了鼓神的表演,内心受到震撼,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17. 示例:(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涩,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上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地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铺垫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文章中先写张伯“既瘦弱又邋遢”的外貌,为后文写他精彩的表演做了铺垫,这是先抑后扬。文中写中青年汉子们的威风表演以及在张伯表演前,众人对他的推崇和尊敬,这都为后面写“鼓神”做了铺垫,都是从正面衬托了“鼓神”。“我”一个异地“凄惶”的人,开始认为眼前这个“蔫老头”不会敲出什么花样来,这也为后文写“鼓神”做了铺垫,在看了“鼓神”的表演后,“我”内心受到震撼,而决定回家过年,这从侧面烘托了鼓神。
18. A 点评:“卖”指卖弄,“逞”指炫耀,“不可一世”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词,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B 点评:运用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以及鼓声描绘得惟妙惟肖、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任选一处点评即可)
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迸发,展示出人类进取的力量和顶天立地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每点2分,共4分) 
点拨:“鼓神”的“神”可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来体会。从表层看,是他的技艺精湛,表演具有艺术感染力;从深层看,则是他身上的豪气、精神借助鼓声展现了出来,使听者为之振奋,受其精神鼓舞。
四、20.【思路点拨】审题时把握两点:一是明白合唱的本义是多人齐唱或多人多声部唱歌。二是要从“合唱”的本义想到与“合唱”有关的诸多义项,如“技能”“平台”“合作”“团结”等。分析这个题目,重在突出“合”,“唱”是行动,是体现“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是作文重点要写的内容。
例文:
合唱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时候,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在党和国家的果断决策和坚强领导之下,全国各族人民群策群力,共同抗疫,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抗疫大合唱。
合唱的主力军是无数舍小家顾大家的白衣天使。他们是“最美逆行者”。当新冠病毒肆虐,人心惶惶时,无数的白衣天使主动请缨,告别家人,奔赴抗疫前线,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人,也不是不怕自己被感染,而是他们坚定地认为,作为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是他们的天职。每天,只要一进入病房,他们就要穿上防护服,即使衣服被汗水浸透,他们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甚至一整天都不敢喝水,即使口干舌燥也不敢喝,因为怕浪费了紧缺的防护服。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在抗疫战斗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所以,在这首震撼人心的抗疫大合唱中,白衣天使们的歌声最高亢,也最催人奋进。
合唱的小分队是众多乐于奉献的志愿者。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散布在各个村镇、小区,或许你也多次遇见过他们,他们默默无闻却在抗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待在家中自我防护,但是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每天,在村口、小区门口认真值守的是他们;对重点区域坚持消毒,帮我们把好疫情防控每一道关口的是他们;宣传防疫知识、给不能出门的家庭送去生活用品的是他们……他们只讲付出,不谈回报,就像是我们的亲人,给我们温暖,让我们安心。所以,在这首震撼人心的抗疫大合唱中,志愿者的歌声也不可或缺。
合唱中最和谐的和声是遵纪守法、居家隔离的你我他。我们虽然不是白衣天使,也不是志愿者,但是在疫情面前,无数的你我他也坚决执行了有关防疫的各项规定:不随便外出;出门戴口罩;取消本已安排好的应酬;积极配合村镇、社区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所以,在这首震撼人心的抗疫大合唱中,你我他的歌声虽小,却也是最和谐的和声。
因为有无数舍小家顾大家的白衣天使,有众多乐于奉献的志愿者,还有众多你我他的积极参与,如今我国的新冠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而所有人共同谱写的这首震撼人心的抗疫大合唱,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动听的华彩乐章。
【总评】本文通过一个个镜头式的画面,对在“抗疫大合唱”中无数的“白衣天使”“志愿者”“你我他”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描述,高度赞扬了全国各族人民群策群力,共同抗疫的团结精神。主旨鲜明,时代感强。语言生动,本文将“白衣天使”“志愿者”分别比作“抗疫大合唱”中的“主力军”“小分队”,除了让本文更加贴题之外,还大大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事例感人,如用典型的事例展示“白衣天使”逆行,衣服被汗水浸透也不脱离岗位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