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理解分析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原因和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封建时代对外交往如此频繁的原因;理解它与当今的对外开放的区别。
学习过程
独立试航
隋唐对外将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 、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 ”。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与日本的关系:1.遣唐使: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 有十多批。他们回国后,很受重用。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1)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
(2)参照 创制了日本文字
(3)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 人的某些风尚
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宗时, 第六次东渡才成功,他在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他设计的 ,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唐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 ,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新罗仿唐制建立 ,采用 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玄奘西游
初年,玄奘从 出发,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天竺佛学最高学府 游学,成为佛学大师。他从天竺带回了大量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 》,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儿歌记忆
中日关系渊源长,日派遣使来隋唐,鉴真东渡到日本,文化交流美名扬。唐与新罗是邻居,来往频繁好关系,仿唐建制用科举,中国文化传过去。高僧玄奘最杰出,历经艰险到天竺, 西天取经有功绩,写成《大唐西域记》。
三、拓展延伸
1.下面两幅图中的日本钱币与唐朝的钱币……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么?
(1)首先看它的外形、图案,日本的和同开珎与唐朝的开元通宝,都是圆形方孔钱,大小相当,较宽的圆圈中间方孔边缘的形状相似;钱币上的文字都为汉字;然后比较两者的出现的时间,唐朝的开元通宝比日本的和同开珎早87年。总之,和同开珎是仿唐制造的。这说明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巨大。日本出土的“开元通宝”达几万枚,“和同开珎”在我国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这说明唐朝时中日贸易的频繁。
(2)首先,日本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改革,如,仿唐朝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来选官。其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很大。日本都城平城京,几乎同唐长安城的建筑样式相同。日本还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2、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答:这里所说的秦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在继位之前被唐高祖封为秦王。
练一练 C
四.巩固训练
1、不是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事件有
A、 鉴真东渡日本 B、 玄奘西游
C、 南诏首领被封为云南王 D、 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
2、在唐朝对外交往中,与“遣唐使”、“鉴真东渡”等历史信息相关联的交往对象(国家)
A、天竺 B、新罗 C、波斯 D、日本
3、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半岛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的是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大藏经》 D、《徐霞客游记》
4、唐朝时称印度半岛为
A印度 B波斯 C高丽 D天竺
新罗和唐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以下是马小虎同学进行的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 B新罗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
C唐朝派官员去新罗任职 D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受到欢迎
《西游记》中唐僧道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历史上,唐僧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
A天竺 B新罗 C日本 D波斯
下列不属于唐朝中外交往史实的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日本遣唐使来中国 D唐蕃和亲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诚心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
A印度 B朝鲜 C日本 D太国
日本遣唐使开始大规模来到中国是在
A隋朝 B唐朝贞观年间 C唐朝开元年间 D武则天统治时期
《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
A、玄奘 B、鉴真 C、法显 D、戒贤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前后历时十余年,跋涉万余里,历尽千辛万苦。645年,他携带657部佛学经典返回长安,专心译经、讲学,又将其所见所闻撰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唐朝名僧鉴真、专修戒律,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传律,五次率众渡海均告失败。双目失明后仍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后在日本广传佛教,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
贞观年间,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唐玄宗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送佛法。通过这一“取”一“送”,你能否从对外交往的角度概括出唐文化的特点?者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据你所知,日本的哪些文化、习俗是受中国影响而沿袭下来的?
根据所学知识,你能归纳一下玄奘和鉴真高僧的共同之处么?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
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