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6 16:5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历史—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了解“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科技成果,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2.理解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推动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的贡献,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学习中国科技文化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崇尚科学、为国争光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一项重要科技成就。什么是“两弹一星”?
阅读课本第90页,找一找“两弹一星”具体指哪些科技成果?
“两弹一星”精神展展馆内景
“两弹”
“一星”
核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阅读课本第92页《材料研读》,结合材料,想一想: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① 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
② 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
当时我国工业、技术基础薄弱,人才紧缺,研制核武器面临着重重困难,但科学家们依然毅然决然地投身“两弹一星”事业。
从原子弹发展到氢弹 美国 7年零3个月
苏联 约4年
英国 4年零7个月
中国 2年零8个月
阅读课本第91页两则《人物扫描》,这些科学家身上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
“两弹一星”精神
无私奉献
热爱祖国
自力更生
勇于攀登
大力协同
艰苦奋斗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
①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材料三:……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10月16日)
②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③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材料四:
(图一)人们争相眺望“东方红一号”经过北京上空
(图二)人们收听“东方红一号”卫星播发的《东方红》音乐
祝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海报
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地面主课堂中国科技馆内的学生在听讲。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完成了出舱任务,并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3月,在中国空间站相继开讲了两次“天宫课堂”。
1999年
神舟一号
无人飞船成功完成飞行试验。
2003年
神舟五号
首次载人太空飞行成功(航天员杨利伟)。
航天员翟志刚实现太空行走。
2008年
神舟七号
2021年
天和核心舱
中国空间站迎来高密度发射期。
载人航天工程
指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获得了哪些突破性发展?
阅读课本第93至94页,找出我国的科技发展还有哪些代表成果?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有效抵御疟疾的青蒿素。
她曾经是默默无闻的医药科技工作者,她也是为全人类健康服务的伟大科学家。
——摘自《致敬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解说词
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一个童真的梦,这是稻田里的中国梦,也是历史长河里的世界梦。
——摘自《致敬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解说词
袁隆平——杂交水稻
一、优势
籼型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一) 解决我国人口吃饭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二、意义
袁隆平——杂交水稻
一、优势
籼型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一) 解决我国人口吃饭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二、意义
(二)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袁隆平获国际粮食领域最高荣誉——世界粮食奖
袁隆平——杂交水稻
意义: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意义重大。
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津巴布韦卫生部2010年至2013年进行的一项跟踪调查显示,服用青蒿素抗疟药物的疟疾患者治愈率高达97%。
——新华社《“中国神药”青蒿素在非洲拯救百万生命》
屠呦呦——青蒿素
材料五:在党中央统一部署、统一领导下,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多个省区市,包括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抽调精兵强将参与“两弹一星”研制……集体攻关、团结协作……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和成功实践。
——摘编自学习强国《“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蕴》
材料六:1986年,我国制定了“863计划”……1997年,我国制定了“973计划”……此外,国家还制定了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多项科技发展计划。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优秀科技人才,科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摘编自教材第92页《相关史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 社会主义制度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③ 广大科学工作者的热情投入与努力。
① 国家重视科技发展,制定科技发展的规划。
一、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话剧《茶馆》
长篇小说《红岩》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
二、方针的作用——优秀文艺作品涌现
“双百”方针
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电影《长津湖》
电视节目《国家宝藏》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成果
党的十九大在京闭幕
习近平主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
① 我们可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中国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时代青年,我们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些什么呢?
② 我们可以培养开拓创新和勇于奉献的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接力奋斗。
感悟提升
科技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工程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屠呦呦——青蒿素
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
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
科技文化成就
“双百”方针
本课小结
材料三:
问题一
根据下列材料,说一说当时我国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答案提示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大学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只有5万人,其中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不过几百人。
—— 《建国初期华侨科技人才回归潮》
图为邓稼先领导研制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的手摇计算机。
① 当时我国科研人才紧缺。
材料二:1960年,苏联彻底毁约,撤走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苏联毁约停援,我国核工厂一个也没有建成,都是一些“半拉子”工程。
—— 中国核工业《毛主席说:“不用怕,没什么了不起”》
② 苏联撤走专家,停止对我国核工业的援助。
③ 当时我国的工业、技术基础都很薄弱。
问题二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提示
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问题三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科学家外,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还有许多,如李四光、华罗庚、钱三强、陈景润等。查阅资料,了解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并说说学习他们的事迹后的体会。
答案提示
结合科学家们的事迹和成就,谈谈他们对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如:李四光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投身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第一线,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推动了我国工业的发展。我们应重视知识的积累,培养崇尚科学、勇于开拓的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接力奋斗。
问题四
(2021广东中考,20)2018年,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2012年增长90.9%,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2012年提高0.2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 )
A.建成独立自主工业体系 B.脱贫攻坚战略取得突破
C.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 D.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答案提示
根据材料可知,2018年,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比2012年有较大增长,说明我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所以选C;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与脱贫攻坚战略无关,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信息,排除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