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过小孤山大孤山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通过诗文对比,归纳诗文创造形象的不同表现:创造手法、形象特征、表达效果。
译文第二段: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罕松县,有戌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用楼台亭榭稍加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 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 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 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因此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都隐没了。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发。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一、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烽火矶PK澎浪矶
烽火矶
澎浪矶
突兀,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
三面临江,倒影水中,虽无风,亦浪涌
小孤山PK金山
小孤山
金山
峭拔秀丽,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祠宇楼观亭榭雄伟众多
二、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概括小孤山的形象特征。
要求:概括的特征要说明依据,找出原文语句并准确解释。
明确:
①(“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②(“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③(“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峭拔秀丽
巉然
孤起
祠宇
荒残
1、作者描写小孤山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2、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外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夏晴雨”不同季节的变化。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诗文有别
二、陆游笔下的小孤山孤立峭拔、秀丽却荒残,这孤立峭拔会不会就是小孤山得名的原因呢?苏轼有一首写小孤山大孤山的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山色苍翠,烟
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
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
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
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
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
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
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
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
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
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
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这首题画诗,画中的长江绝岛恰好就是小孤山大孤山。在诗中的大小孤山的形象特征是什么呢?请概括并说明依据。
—————
————
————
——————
—————————————————
孤立峭拔
秀丽
明确:
①孤立峭拔(处于“江中央”,“崖崩路绝”“乔木搀天”)
②秀丽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象新妆的女子般秀丽)
1、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夸张、比喻、
拟人
2、这两篇诗文不约而同都表现了小孤山大孤山的孤立峭拔和秀丽的形象特征,创造形象的手法和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创作手法 艺术效果
散文
诗歌
①对比烘托 ②具体描绘
①夸张 ②比喻、拟人
形象丰富,真实客观
形象突出,想象空间
3、理论学习:教材第66页第③自然段有一个有趣的比喻。请自读该段文字,概括内容要点。
明确:
散文:语言形式舒展自由,艺术效果贴近实际、真实;
诗歌:语言凝练,艺术效果升华现实,有更多想象的境外之境。
4、理论指导实践。诗文同写小孤山大孤山,创造形象的不同表现为:
散文 诗歌
语言形式
形象特征
创造手段
艺术效果
舒展自由
凝练工整
丰富形象逼真
精炼传神
对比烘托
比喻拟人
贴近实际
境外之境
课堂小结
诗歌和散文对比之下,差异显而易见。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