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北有诸葛亮
北有乔峰
南有慕容
南有刘伯温
三分天下诸葛亮
一统江山刘伯温
上有诸葛孔明,
下有刘基伯温
刘基(1311——1375),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伯温,晚号犁眉公。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明国开国功臣。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 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元至正二十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
他的诗歌雄浑而富于想象,散文风格古朴,笔意奔放,一反元末卑弱之风,有不少优秀作品,反映了元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与丑恶都有所讽刺。著有《诚意伯文集》20卷及其他著述多种。
他的代表作《郁离子》,全书二卷,凡十八篇,一百九十五条,每条多则千言,少则百字,主要是针砭时政的寓言或故事。其文构思精巧,文笔犀利,富于情趣,发人深省。作者借假托人物郁离子之口,发表对社会、世态人情的看法。有些见解,至今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著有《诚意伯文集》20卷及其他著述多种。
本文选自《诚意伯文集》。
斋,屋舍,一般指书房、学舍。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是通常说的书斋。
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一般称为什么斋记。
记,记载事物的文章。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
记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
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
“苦斋记”, “苦斋”是浙江龙泉人章溢的书室名。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
木之苦
草之苦
菜之苦
果之苦
蜜之苦
茶之苦
肉之苦
植物皆乐生于此
苦有其用,
可治病除疾,
茶也苦得异样。
恶水中之鱼亦苦
言主人亦喜苦中之乐,
说建苦斋于此的原因。
文章是如何体现苦的呢?
开篇写苦斋及其坐落位置有怎样的作用?
开篇写苦斋为隐者之室、在匡山之巅,距龙泉之远,见山岩之陡,以此暗示苦斋环境险恶。多北风,可谓气候之“苦”。使“苦”有了由来和着落。
章先生在此感到怎样的乐?
在如此苦的地方,先生是怎样做到“苦中作乐”的呢?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感受《苦斋记》中所寄寓的人生哲理。
《苦斋记》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文章着眼于一个“苦”字。无往不苦的环境,为主人所乐处,从而寄寓了作者以苦为乐的情怀。作者广征博引用孟子“先苦其心志”、庄子“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和孔子“良药苦口”,“夫差酣酒亡”和“勾践尝胆兴”等语言或故事,更深一层说明命名“苦斋”的深意。人性当喜苦而后乐生。人处困境可经受磨练,最终去苦就乐。文章深入揭示了苦乐相倚伏的道理,具有辨证的观点。也表明了自己与膏粱之子相对立的苦乐观。
“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是通常说的书斋。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一般称为什么斋记。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而且写得比较出色。斋,屋舍,一般指书房、学舍。记,记载事物的文章。此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看出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
中国的文人在写作之余多有为自己的书斋命名的雅趣。这些书斋的名字,有的反映了作者的志向,有的寄托了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让人不禁大开眼界,涉之成趣。
书斋雅趣
老学庵: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
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
饮冰室: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形容心情焦虑,内心烦躁,故而饮冰。
以此命名,暗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绿林书屋:1924年,鲁迅寓居北京阜城门外西三胡同,由于鲁迅支持学生运动,被当时的“正人君子”诬蔑为“学匪”,所以鲁迅就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绿林书屋”。
反击反动文人对他的诬蔑。
玄亭——西汉文学大师杨雄 饮冰室 ——梁启超 陋 室 —— 刘禹锡 老学庵 —— 陆 游 七焚斋 —— 张 溥 绿林书屋—— 鲁 迅 三味书屋—— 寿敬吾 羿楼—— 柳亚子 耕堂—— 孙 犁 无止境斋—— 姚雪垠 晚晴居 —— 苏金伞
“苦 斋”
是浙江龙泉人
章溢的书室名
章溢(1314——1369),明初大臣,字三益,号匡山居士,浙江龙泉人。元末组织地主武装,助元将石抹宜孙,镇压农民起义军。以功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辞不赴,退隐匡山。朱元璋取处州后,与刘基、宋濂、叶琛同被聘请重用。授营田司佥事,巡行江东、两淮等地,按田定租,民以为便。继为湖广按察佥事,兴办屯田。后调往浙东,使其子存道率旧部助李文忠取福建。官至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楹 联( ) 中 伤( )
粟 菽( ) 茹 啖( )
拊 石( ) 清 泠( )
荼 蓼( ) 疏 粝( )
沸沸汩汩( ) 醉醇饫肥( )
yíng
zhòng
shū
dàn
fǔ
líng
tú
lì
gǔ
yù
通假字:
室十有二楹
覆之以茆,
楛竹之笋,
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燕坐于华堂之上,
籍柔覆温之躯,
有:同“又”。
茆:通“茅”,茅草。
楛同“苦”
荼同“茶”
燕,通“宴”,安闲。
籍,通“藉”,以物铺垫。
岸外而臼中。
故植物中之。
能已积热,
其洩水皆啮石出。
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一旦运穷福艾。
不可以实疏粝,
高。
受到
止,治,消散。
冲刷。
吃。
止,尽。
装满。
初食颇苦难。
指味道苦涩 , 难于入口下咽。
今义:痛苦和灾难。
文言实词
剑溪之水出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
久则弥觉其甘,
人莫知其乐也。
人知乐之为乐,
而不知苦之为乐,
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虽欲效野夫贱隶,
井以甘竭:
于此,从这里。
这一类的
就,连词。
没有谁,代词。
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
却,连词。
那么,连词。
即使,连词。
因为。
文言虚词
野蜂巢其间,
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人知乐其乐。
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
籍柔覆温之躯。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巢:做窝。用如动词。
词类活用
艰:以…为艰,形 容词意动用法
室:筑室,用如动词。
前一个“乐”用为动词,意动用法。
醇:味道浓厚的酒,肥:肥美的肉食。都用作名词。
柔、温,都用如名词。
苦:使……困苦,使动用法。 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饿: 使……饥饿,使动用法。
第一段:
从其环境、气候与植 物特性的简略介绍中说明“苦”的由来。
第二段:
写乐生于此地的“物性之苦者”,从实物方面说明苦斋命名之来。
第三段:
承前补述建苦斋由来和记述苦斋生活概况与乐起。
第四段:
由叙事转为议论,阐明苦与乐的相为倚伏,互为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五段:
收结全文,说明作记原因。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苦斋记
境苦
物苦
人苦
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
草之苦
菜之苦
果之苦
蜜之苦
木
草
菜
果
蜜
茶
鱼
木之苦
鱼之苦
茶之苦
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
先生带了几个年岁小的仆人,清除脱落的笋壳,种植些粟豆,就吃那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时就踏着木鞋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或者往下走,来到清凉的溪边。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
种植之乐
饮食之乐
登山之乐
游水之乐
应答之乐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论证方法
举例证法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敞襟怀。
1、尝试写作《苦斋记》赏析文字:可以根据课堂分析,联系课文的简单赏析,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赏析。
2、结合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特点,从学过的古代散文中,找出典型篇章,体悟古人为人为文的鲜活情怀志趣,探寻对我们今天为人为文的启发。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冬雪冰封大地,
春雷定会滚滚而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身陷茫茫沙漠,
希望绿洲依然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一切,
太阳还会重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