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井 底 之 蛙
对 牛 弹 琴
东 施 效 颦
庖 丁 解 牛
《庄子》
解 题
解牛:
庖:
厨师
丁:
厨师的名字
解:
剖开、分割
分解牛的肢体
通假字
“向”
“盖”
“善”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通“响”声响
通“盍”何
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
“岁”、“月”,名词做状语
检查预习情况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行为迟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介词:替、给)
(动词:①做;②作为)
(都是介词:因为)
(都是介词:因为)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以是十九年而刀刃若于硎新发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技经肯綮之未尝”
特殊句式:
文中是怎样描写解牛场面的?庄子是怎样评价的?庖丁解牛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课文赏析
庖丁解牛
动作:
声音:
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砉、騞
舞蹈美,音乐美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 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 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三年之后” ——
⑶“方今之时” ——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
目有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所见无非全牛也”
“未尝见全牛也”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运用规律)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其一,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从来不骄傲大意。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王国维《人间词话》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用 牛体 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
庄子的思想
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就我们高中生而言,庖丁的解牛之道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