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庖丁解牛
————————————————————————
□ 《庄子》
自主赏析
课前自学预案
向 响 声响
盖 盍 何,怎样
善 缮 修治,此指拭擦
没有不是
此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此指很难下刀
两个词,虽,虽然;然,这样
动作因此
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
名词,主张,学说
名词,道义,正义
动词,取道
名词,道路
名词,方法
动词,说,讲
动词,剖开、分割
动词,消除,免除
动词,解释,解答
动词,理解,明白
形容词,众
名词,类
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动词,灭族
表疑问语气,呢
表反问语气,呢
助词,用于形容词后
介词,相当于“于”
助词,用于象声词后
助词,用于副词后,表状态
代词,这样
助词,用于形容词后,表状态
介词,引出对象
介词,从
介词,对于
每年
每月
厚度
五、特殊句式
(1)①良庖岁更刀,割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以上句子都是________。
(2)①如土委地
②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以上句子都是________。
判断句
省略句
(3)技经肯綮之未尝
上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类倒装句。
(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上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类倒装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一、作家剪影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讲求天道,主张自然无为。其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庄子》中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崇尚自然无为的庄子
二、资料存盘
宣扬人的“天然本性”的《庄子》
《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1.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2.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3.提出辩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课堂探究学案
1.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思路】 课文的写法是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这样写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印象深刻,激起人们的悬念;二是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乃中《经首》之会”?
【参考思路】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展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之所以如此作了自然的铺垫。
3.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思路】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
【参考思路】 (1)层层推进: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2)善用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
(3)善用对比: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1.以庖丁解牛,喻处世之理
在文惠君惊讶于他的绝技时,庖丁谈到他解牛的经历、经验和感受。他的眼中由“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用刀十九年,解牛数千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其诀窍就是完全掌握了牛的生理结构,宰牛的时候,刀在牛的骨缝中活动自如而毫不擦伤刀刃。这能不让人有所思吗?道理是庖丁能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喻指世事虽然复杂、凶险,但只要顺乎其理,勿强行,勿妄为,任何事情自然迎刃而解。
2.以解牛之技,喻养生之道
庄子寓言说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阐发其哲学核心——“道”。借庖丁解牛暗示养生若像解牛一样顺乎天理自然,就能保全天性的自由,维护生命的完整,臻于“道”的最高境界。
养生者,保养生命之谓也。庖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每当解牛之时,总是小心翼翼。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也是“养生”之道。
意旨探微
《庖丁解牛》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需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流露出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会有好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要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问题迎刃而解。
课后巩固练案
解析: A.释:放下。
答案: A
解析: C项,动词,解/动词,作为。A项,介词,相当于“于”;B项,连词,表转折,但,却;D项,介词,依照。
答案: C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
B.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艺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解析: B.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答案: B
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爱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