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阿房宫赋/杜牧》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阿房宫赋/杜牧》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2:3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己预习掌握基础知识,解决生字词和文章梳理。
2、课堂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恰当对文言实词、虚词进行指导。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诵读法、问答法、探究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写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把握阿房宫的特征及所用手法。
教学难点:借秦始皇亡国的教训来规劝唐敬宗。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篇文赋《阿房宫赋》。
二、解题(5分钟)
1、“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
2、古今图片展示。
3、赋的特点:
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始于战国赵国荀子的《赋篇》,汉代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其特征是“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多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4、杜牧介绍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京兆人,太和三年进士及第,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得罪当权,所以不为重用,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于是浪迹于江湖,饮酒赋诗以自遣。他作诗技巧甚高,文字鲜明华丽,却又充满对人生的感慨,后世认为杜牧的诗豪迈气慨。世称“小杜”,在诗歌方面,与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 。
三、自由朗读,学生总结生字词,齐读生字词、齐读课文。(10分钟)
四、探究一:(8分钟)
阿房宫是一座什么样的宫殿?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引入课文的文句分析,并指导学生掌握文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重点分析第一、二段。分别找男生女生诵读。并拓展修剪阿房宫的资料。)
资料链接: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可以容纳万人。……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修建了270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建筑之间有宽阔的道路和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的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和荆地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谣道:“千里乎哟万里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五、探究二:(8分钟)
1、秦始皇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引入课文的文句分析,并指导学生掌握文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重点分析第三段。齐读此段。
2、由秦始皇的暴政亡国引入杜牧写作本文的缘由,也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的介绍。
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此处由物极必反引入,完成板书设计。点拨出本文的主旨,也是“志”的体现。
3、赏析文末句中四个“后人”的含义。
明确: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以后的人,其他的都指秦以后的人。
六、探究三:(5分钟)
1、杜牧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
2、拓展延伸:杜牧三首诗歌赏析。与学生对杜牧的评价相结合,并点拨杜牧诗歌风格特点。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 秦 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完成排比句,小结归纳本节课内容。(6分钟)
现代版:
通过学习本课,
我看到了一座 的阿房宫;
我认识了一位 的秦始皇;
我明白了一个 的道理;
我也懂了杜牧 的情怀。
文言版:
习此文,
吾知阿房宫之 矣,
秦始皇之 矣,
奢极亡国亦 也,
嗟乎!
牧之哀之,其王 乎?
(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本文的内容即可。)
八、根据“赋”的特点,教师点拨写作秘诀。(2分钟)
九、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物 阿房宫——奢极——化作焦土
秦始皇——暴极——族灭
志 唐敬宗——戒之——鉴之
借古讽今 借古鉴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