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阿房宫赋/杜牧》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阿房宫赋/杜牧》说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2:4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讲究铺陈和声韵,作为晚唐文赋的代表,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教学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和把握形象。
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之前对《赤壁赋》的学习,对“赋”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读文章也只是蜻蜓点水,很难读透文章。本文无论是从语言本身还是结构意蕴上都有较典型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理解文本时,让学生以诵读为主,在读中理解、感受、领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以及铺陈等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中逐步把握文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散文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借古鉴今的目的,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让学生明白以浪费为耻,并引以自戒。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理解“赋”的文体特点,学习文赋的翻译要领;
2、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文中借古讽今,借古鉴今的写作手法;
3、通过诵读,把握文中的“形象”,提高学生语言的感知力;
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诵读法
3、联想法
4、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文题解读,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阿房”的读音命名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用刘勰《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帮助学生掌握赋的特点,并结合该点理解、把握文本。
(二)检查学生预习——抽查背诵(个人、小组)
在抽查的过程中由老师正字音,释字义,让学生品味语言的气势特点,相互改进。
(三)初步感知——自由诵读、讨论
根据赋“体物写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讨论:该文写了何物?写了何志?用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
①体物——阿房宫;
②写志——“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三个问题将在接下来的文本探究中进一步明确。
(四)师生合作探究,说出本文各段的主要内容和运用的相关手法,感知阿房宫的艺术形象:
第一段:阿房宫建筑规模宏伟、豪华富丽 (铺叙、对偶、骈散结合、夸张、拟人、比喻、反问)
①背景 (骈散结合)
②面积 (夸张)
③规模气势
④楼阁廊檐 (拟人、比喻)
⑤长桥、复道 (反问)
⑥歌台、舞殿、人物活动(对偶)
(分析后学生齐读,老师点拨并示范)
第二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①宫人来源
②宫中荒淫奢靡的生活(六组排比,兼用比喻,铺陈夸张)
③珠宝来源及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为
(分析后学生齐读,老师点拨并示范)
第三段:指出秦必亡的命运(议论、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
①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②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③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分析后学生齐读,老师点拨并示范)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议论等)
①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五)拓展延伸: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明确: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再读课文,品味作者在文中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形象(体物) 结果 意义(写志)
阿房宫(物)—— 奢极 可怜焦土 借古讽今
秦始皇(人)—— 暴极 族灭 借古鉴今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高考大纲要求的必背篇目
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预习《六国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