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李白
教学目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体悟文章诗化语言的艺术特色。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比较分析宴集序的情感内蕴及本文的独特之处。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体悟文章诗化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比较分析宴集序的情感内蕴及本文的独特之处。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说说本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预设:时间——春夜;
地点——桃花园;
人物——作者与从弟;
事件——宴饮;
文体——序(宴集序)。
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二、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1.学生集体(自由)诵读课文,诵读时要想象宴会现场作者和他的堂弟们做了些什么?
“从刚才的反复诵读中,我们感受到,哪一个字最能概括整个宴会现场气氛?”
明确情歌基调——“乐”
2.学生尝试朗读
3.理清情感内容(多媒体展示)
共叙天伦之乐;
幽赏高谈之乐;
赏花饮酒之乐;
赋诗罚酒之乐;
三、再读课文,感受音韵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从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来感受音韵。(多媒体展示)
学生先自由朗读,圈点勾画批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1.用词:“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了,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一片春色。“景”字前着一“烟”字,就展现了一幅独特画面:春天地气上升,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笼罩在袅袅轻烟中。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生动用一个“飞”字,就把兄弟们痛饮狂饮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2..整散结合:长短句交错运用,句式多变,或长或短,上下句又巧妙对仗,使这篇散文兼具诗赋的特色。同时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3.用语凝练简洁:文章始终扣住春季、夜晚、桃花园的宴会,毫不偏离。如第二层,先介绍夜宴参加者的情况,再依次记叙宴集上“咏歌”“高谈”、观花、赏月、飞觞痛饮,以及作诗罚酒的全部活动过程,仅用了54个字。
4.用典:“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援用了曹丕的话,表达了珍惜时间、挚爱生活情感,并不是一种消沉的思想。运用典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历史内涵。
因此,当时安州的马都督赞美李白的文章是“清雄奔放,名章俊句,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多媒体展示)
四、三读课文,比较异同
1.同为宴集序,本文与我们必修中学过的《兰亭集序》,有什么不同?
先自由朗读体验,再小组内讨论比较分析两文的情感内容。(多媒体展示)
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然“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低沉清幽)
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高亢明朗)
2.为什么两位作家写同一题材的文章,风格、语言有这么大的不同呢?(知人论世)
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51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奢侈享乐。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庄思想,清谈玄理之风极盛。
李白的《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
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情调上是有所不同的。
(学会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家的性格经历,时代精神风貌,来分析评价作家作品。)
五、课堂小结
李白这篇美文意境崇高、格调明朗。诵读全文,不但不会滋生“浮生若梦”的消极情绪,反而能够激发起我们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情怀。在李白之前,同类作品也大都是低沉伤感的,同样写夜宴,李白这篇文章却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别开生面,的确称得上是“锦心绣口之文”。
六、课堂反思
在教学的时候,重在培养学生语感,诵读体会文章的感情,着重分析文章词句,突出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型这个考点,学生可以拓展思维,培养热爱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