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庄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庄子》》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3:1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把握庖丁解牛的形象把握全文要阐述的事理。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关于庖丁解牛的描写,体会庖丁解牛之美。
2分析理解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
3理解这个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因原来在练习中曾讲解过,故设计为一课时。)
一、导入: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踦 砉 騞 郤 窾 綮 硎 謋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实词、成语及难句归纳(见课件)
2、欣赏“解牛之美”
(1) 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3、探讨解牛经----生读第三段
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1) 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4、合作探究: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應該好好地收歛自己的態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還是容易受傷害的。
5、由庄子的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哲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告诉我们: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整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书,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不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且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让精神顺其自然。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享尽寿命。
6、延伸拓展:
读庄子的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启示?生写100字左右的启示。
三 作业布置
(一)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1、归纳“为、于、然”这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找出文中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3、积累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
(二)、发挥想像,编写传记:《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提示: 1、尽量多地使用课文的材料。
2、可从奋斗目标、成长阶段、解牛经验、
解牛态度等方面来谈。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