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3:2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授课教师:刘家婷
课 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理清文章结构,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能力目标 提高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梳理脉络
教学难点 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 学 设 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由学生导入新课教师适当点评并导入新课。苏轼的一生没有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用乐观、豁达将自己的才华横溢一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再次感受他的幽默与儒雅。二、展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大屏幕展示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四、研读课文教师将知识问题化,教师点拨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设置问题;(一)本文围绕《偃竹图》写了哪些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板书事件:1、创作理论 2、生活趣事 3、写作目的(二)讨论这些事件是怎样连在一起的全文以“偃竹图”为线索来连缀事件的教师和学生一同阅读第二段感受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情感。(三)探究作者除了采用记叙来抒情之外还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试着在文中找出来。 手法:引用诗赋 化用典故 巧用比喻五、迁移运用通过阅读苏轼的文章,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迪?引发了哪些思考?(可以谈写作上收获也可以谈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感悟:做任何事件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对所做之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六、教师结合目标从苏轼的文品和人品两个方面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苏轼与文与可应该是志同道合的真正知己。一个爱画竹,有独特风格;一个能品评,唱鲜明理论。二人把竹子作为媒介,在“一枝一叶总关情”中,为后人演绎出真挚、深厚的文坛友谊。七、布置作业 苏轼的文风一贯简洁明快,不假雕饰、自然天成,这种特点在本文中体现出来没有?试举例回答。 一、学生导入新课二、学生默读学习目标三、学生回答大屏幕上面的检测题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情感。小组讨论后学生代表发言学生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朗读出来。小组讨论后回答小组讨论后回答学生准备3分钟后自由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设计 议体会 散而不乱画竹 记趣事 气脉中贯 抒思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