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3:2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与可画筼筜偃竹记》教案
一、导入
带领学生欣赏《墨竹图》,作品水墨娴熟,虚实相生,竹韵潇潇,颇有板桥遗风。欣赏题画诗“牡丹芍药夸颜色,我亦清和得意时”(郑板桥),分析天干地支纪年法,鉴赏印章,通过上述教学不但导入教材,还可对学生进行美育。
要求学生用速写的方式在黑板上画竹子简笔画,先对学生进行画竹培训,找一位老师,即北宋著名画家、湖州竹派开创者文同。
学生自读文章,找出文同的画竹秘笈
学生在黑板创作简笔竹图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还是“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下笔迟疑,未能做到胸有成竹,兔起鹘落。其实不用说新手,就连画家苏轼明白了文同的画竹方法,依然做不到。
二、具体研习第一段
学生阅读文章找出苏轼如何坦率的承认自己“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苏轼认为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读,合作探究。原因是“不学之过也”,那怎么样才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方法论方面就是要勤学苦练。
苏轼的文章没有仅仅在说绘画,而是上升到生活的普遍原理,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
相关的古诗文: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陆游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苏辙对文同的绘画思想很欣赏,认为有“言外之意”
很有收获,拿庖丁和轮扁来做喻,请同学以文同话题,仿写一句。
明确:文同,画竹者也,而寻道者得之。
共同欣赏妙对:庖丁解牛目无全牛
文同画竹胸有成竹
三、具体研习第二段
本段主要是记录了作者与文同交往的三个故事,轻松诙谐,妙趣横生。
老师给第一个故事命名“以邻为壑”,学生解读:为什么把第一个故事如此命名?
第二个故事老师命名“弄假成真”。是文同与作者之间的辩难,苏轼在“咬文嚼字”“为难”文同。其中的“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都讲述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原理。
教师点拨:此美学原理为“虚实相生”京剧艺术、写意山水都有此原理。三五人摇旗呐喊便是千军万马,简笔勾勒就是千岩万壑。
第三个故事命名“及时抖包袱”
如同相声,包袱抖的及时,笑点要恰到好处,苏轼的信件非常及时。
三、具体研习第三段
本文是悼念文同的,为什么第二段这么诙谐搞笑?
学生从第三段找答案,“可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
四、合作探究
本文新手挥洒。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分析其中形散神聚的特点。
学生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文同画竹者也,而作文者得之?
文同的绘画理论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学生合作探究,要打腹稿,要把握灵感。
六、作业
学生写作三百字的读后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