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文言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阅读文言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言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言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文言名篇。学习古代文言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文言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西门豹在邺县禁绝为河伯娶妇和兴修水利两件事,反映了战国初年处在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为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巩固,而对旧制度、旧习俗展开的尖锐斗争。宣扬了无神论的思想。歌颂了西门豹在政治上的远见,在斗争中的智谋、勇敢和治理邺县的历史功绩。
本文所记述的西门豹治邺的事迹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邺县临近漳水,这造成了邺县的天灾。邺县的反动势力利用自然灾害在人民中造成的恐惧心理,制造为河伯娶妇的骗局,对人民进行残酷的搜刮和迫害,这又造成了人祸。天灾和人祸的交加,造成人口逃亡和生产的破坏,从而影响封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邺县打击反动势力的迷信活动,是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的前提。西门豹征发民力,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民人以给足富”的局面。从这一点看,西门豹在邺县除弊和兴利,都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
本文宣传了无神论的思想,批判了宗教迷信活动的虚伪性。这个故事深刻地说明了宗教迷信是剥削阶级用来愚弄、压迫人民的工具,是反动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手段。文章所表现的这一思想是进步的。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司马迁史记文言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文言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文言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26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悟出他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和过人的智慧,体会其非凡的治理才能和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做法之妙。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批注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注意“豹”字的写法)--西门豹姓什么叫什么?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名“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伊始,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轻松的交际空间,通过课题引出课文的主人公,并做一简单介绍。设置悬念,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兴趣]
二.相关链接
⒈作者介绍
褚少孙,西汉史学家、文学家,颖川人。他曾是元帝、成帝时的博士。他曾对《史记》做过增补工作。本文是他在司马迁《史记》中的《滑稽列传》后所增补的一个故事。
⒉背景资料
西门豹,战国时邺令。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后来才知道百姓为“河伯娶妇”所困扰。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告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12道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后人修祠建庙纪念他。
三.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明确: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与教材初步对话后,教给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培养学生概述的能力,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四.自学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通假字并解释
①即娉取 娉,通“聘”;取,通“娶”; 娉取:聘娶 ②复使一人趣之 趣,通“促”,催促
③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傍,通“旁”,旁边,侧边。
2、词类活用
①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浮,使动用法,使……浮。
②民可以乐成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3、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
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古义:容貌美
今义:多指优点多,使人满意,或指喜欢做某事。或指喜欢做某事。
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 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多指照顾、光顾
色如死灰 色
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4、一词多义
为
为治新缯绮縠衣 (介词,给)
是当为河伯妇 (动词,做)
且
叩头且破 (连词,而且)
且留待之须臾 (副词,暂且)
即
即娉取 (副词,马上)
即不为河伯娶妇 (连词,假如,如果)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为治新缯绮縠衣。
译文:给(她)做各种新的丝织品的花衣。(“为”后省略介宾“之”)
②为治斋宫河上。
译文: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宫河”前省略介词“于”)
③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逃亡)
译文: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巫祝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
④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是、更、后日)
译文: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过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
⑤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乐、虽、期)
赏析一: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一、二段)着重写西门豹“除弊”,较详;后半部(三段)分写“兴利”。较略。
第一段,“魏文侯时……皆曰:‘诺 ’。”这一段分三层来写。第一层,一开头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身分。在时间上点出“魏文侯时”,很重要。因为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实行变法,在政治经济上采取许多重要措施,从此魏国逐渐富强。西门豹正是在这样历史条件下,才能在邺县政治改革中取得成功。接着写西门豹到邺后,首先了解民间疾苦。这一层第二断句应为“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这样,不仅在语言上通顺,文意也清楚,行文上开门见山,写出西门豹重视向平民父老了解民情。长老回答,引起下文,点出“苦为河伯娶妇”,提出了本文叙述中的重点问题。“苦”字提前,起了强调作用。“豹问其故”,把问题进一步引伸开来,使父老们全面地详细地揭露了为河伯娶妇的内幕。文章很有层次地展开。父老们的回答,首先指出为河伯娶妇的要害,是“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是假借为河伯娶妇向人民敲诈一大笔钱财。“常岁赋敛”是从时间上,“得数百万”是从数量上揭露赋敛之凶,灾难之重。
第二层,着重写三老、廷掾等勾结女巫残害民女的罪行。作者着重点出“小家女”,说明受害最深的是平民百姓。作者写“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深刻揭露了女巫的强横霸道,可以随心所欲地残害民女。为什么只能用“小家女”,而不用“大家女”做河伯妇?可见这是一个专门欺压、迫害下层人民的骗局,是阶级压迫的一种表现。由 “洗沐之”往下,“为治新增绮縠衣”,“为治斋官河上”,“为具牛酒饭食”,“共粉饰之”……这一系列的叙述描写都在于渲染为河伯娶妇的隆重气氛,因而也就更深刻地揭露了三老、廷掾、巫祝等故意神乎其神、愚弄民众的狡诈嘴脸。
第三层,写为河伯娶妇的迷信活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其一,造成当地人民的大量逃亡。其二,造成广大群众的贫困。“所从来久矣”一句,在时间上作了强调,加强了控诉的力量。其三,迷信思想沉重地压迫着人民,时时忧心“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西门豹听了这些骇人听闻的事情,没有表示反对,反而“愿……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从语言上看是诚恳的。西门豹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呢?作者留下一个悬念。
第二段,“至其时……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这段也分三层。先写西门豹如约参加为河伯娶妇的聚会。接着通过写到会的人,写聚会规模盛大,场面热闹。列举“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等有身分、地位的人都到会,又加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说明场面搞得隆重。这里作者用词准确。“皆会”者,“往观之者”,都是些不同身分的人。“会” 者,指为河伯娶妇仪式的主持者或事件的参加者。而“观”者是一般平民百姓,是受害者。这说明人民往观,是被地方官强制带去的,是为这个虚假的隆重仪式壮声势的。
第二层,写西门豹对三老、巫祝进行惩治的经过。先写大巫妪,“从弟子女十所”,作神弄鬼,威风凛凛。西门豹也装出对神的虔敬,提出“得更求好女”,让大巫入报河伯,首先惩治了大巫。西门豹之所以首先拿他开刀,是因为他装作半神半人,上能通神的角色。这场迷信活动的欺骗性都是通过他来体现的。惩治他,便于揭露骗局。在接连投下三个小巫之后,又假借“巫妪、弟子皆女子也,不能白事”,于是又将三老——利用政权力量导演这场迷信活动的罪魁祸首投入河中。然后,西门豹又“簪笔磬折,嚮河立待良久”,装出对河神的无限敬畏,等待河神吩咐的样子。到此,斗争是极为尖锐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达到了高潮。这一段对西门豹形象的刻划也是最精采的。西门豹完全用尊敬河神,拥护为河伯娶妇的样子,惩治了以河伯娶妇为名残害人民的这帮坏蛋。作者从多方面刻划了西门豹的形象。用“豹视之”,写他对河伯妇的认真审查,用“顾畏三老……”和“烦大巫……”写他对三老、豪长者以及女巫的谦恭,但这一切都是表面上的。他外松而内紧,胸有成竹,在斗争中坚决而果断。对大巫的制裁是出其不意,不容迟疑,“即使”、“共抱”写出时间上迅疾,措施之严密。尽管西门豹还“簪笔磬折,嚮河立待”,可是已经使“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了”。说明骗局已被揭穿,他们已经看清了西门豹的真正意图。所以当西门豹表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的时候,这些家伙吓得狼狈不堪,“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他们求饶投降,彻底暴露了怯懦虚弱的本质。他们的威风扫地了,骗局已经戳穿了。西门豹又借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归去矣”,顺势结束了这场喜剧。虽然直到最后西门豹也没露声色,但已经使“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这就是说,西门豹惩治三老、巫祝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一段写得很精彩。
第三段(最后一段),写西门豹打击反动势力,禁绝为河伯娶妇的迷信活动后,“发民凿十二渠”,进行治理漳河,变水害为水利的斗争。结果使“田皆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是杜绝利用河水泛滥进行迷信活动的一项根本措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西门豹的深谋远虑。作者为了突出西门豹的远见,则用“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作为陪衬,宣扬了“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的观点。这样,抬高了西门豹,贬低了人民。其实人民之所以产生“烦苦”情绪,是因为封建社会所采取的任何发展生产的措施,都是首先为了满足地主阶级利益的。劳动人民始终处于被剥削地位。“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的观点,则充分表现了剥削阶级轻视人民群众,夸大剥削阶级中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的偏见。
课文最后一句“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结束全文,这是作者的赞语,是对上句西门豹的“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的回应,印证西门豹预言已实现了。这是对西门豹历史功绩的高度赞扬。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文通过西门豹在邺县禁绝为河伯娶妇和兴修水利两件事,反映了战国初年处在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为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巩固,而对旧制度、旧习俗展开的尖锐斗争。宣扬了无神论的思想。歌颂了西门豹在政治上的远见,在斗争中的智谋、勇敢和治理邺县的历史功绩。
本文所记述的西门豹治邺的事迹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邺县临近漳水,这造成了邺县的天灾。邺县的反动势力利用自然灾害在人民中造成的恐惧心理,制造为河伯娶妇的骗局,对人民进行残酷的搜刮和迫害,这又造成了人祸。天灾和人祸的交加,造成人口逃亡和生产的破坏,从而影响封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邺县打击反动势力的迷信活动,是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的前提。西门豹征发民力,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民人以给足富”的局面。从这一点看,西门豹在邺县除弊和兴利,都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
本文宣传了无神论的思想,批判了宗教迷信活动的虚伪性。这个故事深刻地说明了宗教迷信是剥削阶级用来愚弄、压迫人民的工具,是反动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手段。文章所表现的这一思想是进步的。
本文刻划西门豹的形象很成功。西门豹作为一个封建官吏,到任之后马上了解民间疾苦。由于他注意向下层人民调查,所以才能比较直接地、具体地掌握当地为河伯娶妇的全部情况,西门豹要禁绝为河伯娶妇的迷信活动,这是一场复杂而艰巨的斗争。首先因为这种迷信活动,是由当地有政治权势的三老、廷掾和宗教势力的代表巫祝等相互勾结共同策划的。其次,这种迷信活动也有较深的历史根源,所谓“从来久远矣”。再次,由于人们惧怕河水泛滥“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这种情况使西门豹必须采取相应的斗争策略。他利用为河伯娶妇的有利时机,装做比三老、廷掾更虔诚,借口“小家女”不好,把“小家女”保护下来。又以入报河伯的名义惩治了女巫,又以女巫不能白事为借口,惩治了能说会道的三老。这就是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狠狠地打击了反动势力,为民除了大害。
本篇在写作上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这是一篇历史散文,但带有很强的故事性。在叙事上,不是采取第三人称作客观地叙述,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逐步展开的。如第一大段用西门豹和父老的对话,揭开了为河伯娶妇的内幕。第二大段用西门豹和女巫、三老、廷掾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西门豹的斗争精神和斗争策略。这样就使文章生动具体,避免了平铺直叙。其次,注意从神态、语气上加强人物形象的刻划。如写西门豹故作虔诚,“簪笔磬折,嚮河立待良久”。写廷掾、豪绅的狼狈相,则用“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也注意选择具有性格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写西门豹为惩治女巫、三老,则说“巫妪何久也?”,“弟子何久也?”就把故作焦急的神情写出来了。写巫妪的横行霸道,作威作福,则说“是当为河伯妇”,真是说一不二。总之,这是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从思想内容写作手法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