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脊轩志/归有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脊轩志/归有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3:2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情感的技巧     
情感目标:领悟作者借项脊轩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感伤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捕捉生活细节以表达深厚情感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梁启超的书斋名为饮冰室、曹雪芹的书斋名为悼红轩,古人喜欢用“斋”、“室”、“轩” 为书房命名。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进归有光先生的书房“项脊轩”。
二、理情节
作者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家庭琐事和平凡场景?
依次有修缮项脊轩、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生活画卷
三、悟感情
一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在我们看来,这么一间老屋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庭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
1、作者在小屋中的生活感受又是什么呢?(要求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分享喜
项脊轩之喜,喜在何处?
变化之可喜、独处之可喜、景色之可喜
写了在修补一新的项脊轩里读书的喜悦心情。这种喜悦由项脊轩的破旧、阴暗,到修补后,“使不上漏”的无尘无雨,可以“借书满架”;“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后,“室始洞然”,可以“偃仰啸歌”;“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后,“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可以在这方“胜”境中“冥然兀坐”。像这种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感受到的喜悦。
而真正的“大喜”在补文中,即“后五年,吾妻来归”之后在项脊轩里弥漫着夫妻之间和谐欢爱的读书生活。如作者在读书时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像这种小俩口举案齐眉的读书生活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喜悦。又如妻子回娘家后向诸小妹介绍丈夫的读书小轩一事,亦足见作者在妻子心目中的地位,也有力的说明了与妻子共轩读书才是归有光人生的“大喜”所在。这种“喜”乃是充满着纯真感情的人性之喜、人情之喜。
3、感受悲
归有光之悲,悲在何处?试着将涉及的几个人物和事件用短语概括出来。
一是家族之悲。原来一个“庭中通南北为一”的和谐兴旺的偌大家族现在却是“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等一派零乱离析的局面,的确是归家家族在走向衰败。但对于“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的归有光来说,面对家族的变故,他不会不明白世情常理的变化莫测而坠落其中哀叹一生,必会无奈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二是丧母之悲。母亲去世时,归有光还年幼无知,懂事以后,有关母亲的事还是得知于“先太母婢”。即使有“悲”,也只是“妪每谓余”时“余泣”。事实上也是,由于对母亲印象的模糊,真正的切腑之悲,恐怕也无以生出。
三是辜负祖母之悲。归有光自十五岁束发起就在项脊轩中默默地“有志于学”,祖母拿出其先祖曾经上朝用过的象牙笏板送给他说:“他日汝当用之”。祖母把振兴归家家族的一切希望寄托在归有光的身上,但是几年过去了,归有光连一个官学都没考上。现在,面对祖母的遗物,他觉得对不起祖母,辜负了她老人家的殷切期望。这时他愧疚得“长号”大哭。
而真正的“大悲”在补文中,即“其后六年,吾妻死”,与归有光恩爱六年的妻子的去世,才是他一生中最悲伤的事。他一下子被闪落到生命的低谷,“泣”无泪,“长号”无声,只是那粘稠的苦水一滴一滴地流往那寸肠欲断的心底。其表现为:一是“室坏不修”。心爱的书房坏了,却再也提不起原先修补的兴趣。即使“借书满架”,再也没有什么心情“偃仰啸歌”了;“万籁”再怎么“有声”他也无法“冥然兀坐”了;“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月下景色还是那么“珊珊可爱”,可他灰色的心里一点也视而不见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妻子死了。
二是“其后两年,余久卧病无聊”。妻子死后连续两年,他卧病不起,生活中没有人间亲情的温慰,思想上没有人间亲情的润泽,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枯燥乏味,那么的百无聊赖。虽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悲伤的情绪有所缓解,还使人修补了书房,“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他再也无法在里面生活下去,只得躲走他乡,离开这个撕碎他肝肠的伤心地。可见,妻子的死对他的打击是如何之大。
总结:项脊轩之喜,喜在明月半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但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凡再变矣”,是作者对家族离散无可奈何的悲叹。回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表达对母亲早逝和自己早失母爱的无限悲痛。回忆祖母:“顾瞻遗迹,如在昨日”,遗物犹在,睹物思人,无比悲伤。怀念亡妻:昔日“时至轩中”,学书、归宁转述妹语、植树,两情依依;如今,琵琶“亭亭如盖”,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的悲凄。
四、学写法
这些篇课文之所以感人是运用了典型的细节描写。文中有哪些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句给你感触最深?
归有光八岁丧母,至束发读书轩中已过七年。对于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感情的空缺。老乳母回忆说:“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无须赘述,只这一句,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虽只是对姐姐的爱,但足以想见对自己的爱了,然而人已逝,爱已空,归有光对母亲的思念就只能在对这句话的千百遍地回味中寄托了。
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似乎更加疼爱,常专门去轩中看望孙子。这次来,对闭门苦读的孙子更为怜惜,然而这怜惜疼爱中饱含了希望与期待。她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来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以振兴归家,而这希望便落在了这“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的孙子身上。想到年事已高的祖母挪动颤巍巍的脚步,捧来了那曾经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那虔诚的动作、那期盼的眼神,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读书轩中的归有光每每念及家道中衰、母亲早逝,眼前祖母这殷切的希望对他而言该是如何地沉重而又凄切啊!他“瞻顾遗迹”,觉得一切如在昨日,于是乎“长号不自禁”。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业已成人的归有光,无论是想见亲人一面抑或是想孝敬祖母与母亲一次,都已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可想而知,归有光的“长号”中有着多少的无奈、多少的遗憾啊!
十三年的时间,又变迁了多少的家事和亲情啊!归有光曾经相濡以漠、相敬如宾的妻子(“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离世便是十三年中最悲切的一件事。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失怙、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仅仅是而立之年的归有光却已承受了两大不幸,何其悲哉!然而归有光对亡妻的深情怀念却不着一字,只写了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然而正是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是归有光情感寄托和倾诉的唯一对象了,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全可在月夜难眠时尽情倾诉,而此时的树便是妻啊,睹物思人,情何以堪!这令我想起苏轼的悼亡诗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不难从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中想象归有光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小的一间书斋,却关联着家庭的兴衰,凝聚着三代人亲情。
情在那百年老屋剥蚀的斑斑痕迹里,在那渗漏的尘土与雨水里,在那环视四周而无可置放几案的情景里,在那一过中午就昏暗的光线里。――此情为的是反衬修葺之后的喜悦,又暗含家族没落之伤感也。
情在那修整一新的砖瓦、窗户、垣墙里,在那反照的日影里,在那自己亲手种植的兰桂竹木里,在那朱颜已改的栏杆里。--此情乃辞旧迎新之情,又暗含修整房屋之后发奋苦读、重振家业之志也。
情在那堆满书架的书籍里,情在那或仰或卧或歌或啸的自在里,情在那万籁有声而静坐或偶尔还别有风味的小睡里,情在那小鸟啄食而人至不去的蹦蹦跳跳里,情在那“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图画里。――此情是安静读书之乐啊。
情在诸父分家的伤心往事里,情在那到处是门到处是墙的混乱和对立的现实里,情在那客人要穿过厨房去吃饭而鸡栖息在厅堂的难堪里。此乃家族衰败之悲也。
情在母亲站立过的方寸土地上(角落里),情在母亲的轻叩柴门的声音里,情在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询问里。――此乃母亲的关切之情也。
情在大母的“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疼爱与兴奋里,情在大母离去时轻轻关门的动作里,情在大母拿来的那块象笏里。――此乃大母的疼爱、兴奋与期望之情也。
情在那轩四次遭火而不焚的感叹里――上天要让我受一些磨难而终究是会保佑我科举有成的。此乃自我安慰之情也。
情在那吾妻来归之后时至轩中向我问古事的情景中,在妻子一笔一画学练字的认真里,在妻子学着诸位小妹的口气转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的开心里。情啊,在妻死之后破败而无心修整的小阁子里。此乃与妻生活幸福而短暂之情也。
以上之情,皆因物是人非,加上自己科举无成,重振家业无望,因而无论关爱、兴奋、期望,投影在作者心头的,都是深深的伤感,是为皆悲也。
课文总结
轻轻掩上书卷,依然可以想见几百年前的归有光,在怀念三代亲人时热泪盈眶、柔肠寸断的情状,而项脊轩就是这亲情的见证,更是这浓浓愁情与思情的见证!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