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羽之死/司马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羽之死/司马迁》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3:3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羽之死》教案
作家简介:
1、司马迁(公元前135年—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扬(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为史迁,太史公。
《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52万余字。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历史中的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杀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课时设计:3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自主探究
文言梳理及情节分析:
一、垓下之围
文言字词:
骓(zhuī) 阙(què)
壁:名词作动词 设营驻守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间
是何楚人之多也 是:代汉军
故事情节:
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细节描写:
惊—起—饮—歌—泣
二、东城快战(2—3)
文言字词:
骑 (jì) 麾(huī) 属(zhǔ)
绐(dài) 度(duó) 刈 (yì) 瞋(chēn)
东:名词作动词 向东行
亡:使动用法 让我亡
期:名词作动词 约定
会:名词作动词 聚集
主要情节:
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东城快战的三次行动:
三次行动 项羽的表现 汉军的情况
第一次 大呼 驰下 斩将 皆披靡
第二次 瞋目叱之 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
第三次 驰 斩都尉 杀数十百人
三、乌江自刎
文言字词: 舣(yǐ) 翳(yì) 创 (chuāng)
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 称王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王:使动用法 让我做王
此天之亡我 亡:使动用法 使我灭亡
无以渡: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我何渡为:何……为,为什么
主要情节:
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课文情节总结:
一、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
慷慨悲歌
二、东城快战
直夜溃围
绐陷大泽
决意快战
东城快战
三、乌江自刎
乌江拒渡,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合作探究
项羽形象分析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1、垓下之围
问题: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尤其是慷慨悲歌后泣下数行,这些情节的描写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2、东城快战
问题:本层主要写项羽在东城的最后决战,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项羽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三次行动 项羽的表现 汉军的情况
第一次 大呼 驰下 斩将 皆披靡
第二次 瞋目叱之 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
第三次 驰 斩都尉 杀数十百人
方法:对比
性格:勇武,自负
3、乌江自刎
问题一:项羽本欲渡乌江,可到了乌江边却不肯渡,为什么 拒渡自刎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天命思想 知耻重义
问题二:有人说项羽在失天下的最后之时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明确: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课堂总结
情节 刻画人物方法 性格
垓下之围 动作描写 多情善感
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 自负,勇武
乌江自刎 语言描写 天命,知耻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 一场写多人 对比
《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 集中笔墨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坑秦卒,屠咸阳,火烧阿房宫
出卖曹无伤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重用项伯
拓展延伸
后人对项羽的评价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 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一)司马迁的评价
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司马迁为什么把项羽的传记放在"本纪"中
(二)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应该过江东。
胜者王侯败者寇。
(三)李清照的观点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不应该过江东。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真正的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
(四)王安石的观点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
原因:元气大伤,大失民心
(五)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评价
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项羽是英雄,那叫本色英雄;刘邦也是个英雄,那叫实事英雄。在那个时代,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六)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的评价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巩固练习:
1、课后探究讨论二
2、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1)副词:
项王乃大惊 竟然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就
平明汉军乃觉之 才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仅仅,只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是,却是
乃中《经首》之会 又
(2)代词,如: 家祭勿忘告乃翁 你的
(3)连词,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于是
教学反思:
这次“同课异构”的教学比赛给了我们年轻人一次学习的机会。在此我要感谢策划这次比赛的所有同事,还要感谢前来听课指导的同仁,更要感谢我的师傅郭建忠老师的悉心指导。
在这次比赛中我受益匪浅,当然也要感谢自己的认真备课啦。
我从这次上课的体验中得到一些启示:
备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决定一节课的好坏并不单单靠上课的45分钟发挥,更要靠课前的精心准备。备课本、备练习、备学生。要精心地写好教案、做好幻灯片。还要把心情调整好。
上课的穿着也很重要。老师被调侃为“站台卖声”者,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老师上课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时时刻刻让自己端庄得体,优雅从容。
我是第一次录视频课,课上效果很好,但是在视频中看自己的表现却很难堪!样子很丑。看来我还是没有面对镜头的经验。下次要注意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