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考纲分析】
能力要求
能阅读浅显的古典诗歌。
具体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
2、古典诗歌情感的感知。
3、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是2017年高考考纲中出现的新题型,一般是双选题,分值5分。主要考查对诗句的基本理解,尤其是对诗句的浅层理解,兼顾语言品味、表达技巧、形象分析等。选项中会加入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比如中国古诗的流派、名家名篇、基本概念等,不排除有与课内知识的对比考查。
鉴于2014级高考总复习的一轮用书和二轮用书中都没有这个考点的讲解和强化,故在考前强化训练中安排2个课时,此为第1课时。
【学情分析】
高1408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为薄弱,限时训练中失分严重,主要存在问题是不理解诗歌内容,不熟悉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和解题技巧。故在高考强化训练中增加这个专题,旨在通过明确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和解题技巧,来提高该考点的得分。针对多数学生不容乐观的鉴赏基础,例题多选自近期的限时训练卷。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设题角度。
2、明确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
3、归纳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解题技巧。
4、提高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和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
提高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
“1215”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案(10分钟)
视频导入。
二、预习检测(填空题每题2分,选择题5分)
1、古诗中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 。
2、古典诗歌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和托物言志。
3、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D )
浪淘沙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
邓剡:南宋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时所作。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是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生”字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作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融为一体。
D、“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道尽了去国怀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E、“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探究案(18分钟)
一、明确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
(一)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回归文本,整体把握写作对象,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和特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关注选项中的“意谓”、“状写”、“描绘”等词。
(二)手法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关注选项中手法的判定,辨析手法的判断是否准确,尤其要关注对手法的效果与用意的分析。关注选项中的“运用”“通过”等词。
(三)情感概括有误,不明诗人意图。
注意结合注释,关注对意境、氛围、感情基调的判断,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传达出”等词。
二、强化训练
例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 E )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释:
崔涂:终生飘泊,自称“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时写的。
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地,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的愁苦溢于言表。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于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情感真切,凄婉动人。
E、“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设问,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就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回去呀!
例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D )
端居咏怀 (白居易)
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
斜日早知惊鵩鸟,秋风悔不忆鲈鱼。
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
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
注释:
端居:闲居。
贾生:西汉的贾谊,因遭奸佞毁谤而被贬长沙,借《鵩鸟赋》来抒发被贬后的不平之气。
首联运用典故,为整首诗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但在诗歌的尾联,情感转为乐观。
颔联紧承首联写贾谊和张翰的典故,起到了深化诗歌主旨的作用,在表达上颇具匠心。
从颈联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才华出众、正直敢言、以匡扶社稷为己任的忠良臣子。
尾联借张翰放弃追求功名利禄、选择归乡闲居之事,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想法。
从“怀袖犹有谏猎书”一句中的“犹”可知,诗人“欲携妻子买山居”实属不得已。
解题方法及技巧
读懂诗歌是关键,借助标题和注释。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划要点。对照诗句细分析,联系陷阱明误区。正选排除巧结合,确保选项得满分。
检测案(12分钟)
【全体同学完成随堂检测题,培优生完成随堂检测和课后检测题。】
随堂检测(9分)
(一)(2010年北京卷)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古风(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
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释:
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二)(2016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西村(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释: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 “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璧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B )(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蜡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二、课后检测(5分)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D )(5分)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释: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翠微:指青翠的山。秦城:长安。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呜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观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课堂小结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结语。
板书设计
2017年高考古诗鉴赏客观题强化训练
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2、手法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3、情感概括有误,不明诗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