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学习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感悟寓言的深刻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提问引导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指导:对照注释读通课文;能熟读成诵;找出字、词、句、文意等方面的疑难之处,准备好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好语言关。这篇文章共490余字,注解有60多处,大家预习时应该能读懂课文。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掌握它们的常用意义。
本文在语言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词性活用现象很丰富。下面老师就重点检测一下大家在这方面的掌握情况。
二、检测预习情况(投影):
1病偻,隆然伏行。 (病:名次活用作动词,患病)
2故乡人号之驼。(号:名作动,起外号)
3 名我固当。 (名:名作动,给……起名)
4且硕茂,早实以蕃。(实:名作动,结果子;蕃:形作动,多结果)
5 其筑欲密。(筑:名作动,捣土)
6其莳也若子。 (子:名作动,对待孩子)
7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名作动,抓破)
8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长:名作动,管理,统治)
9 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
10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蕃:使动用法,使…早结果;使…多结果)
11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烦:使动用法,使…繁多)
1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动用法,使…繁衍生息)
三、引导学生提问
师:在预习中,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语句、文意等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提出一些字词等方面的问题,教师一一帮助解决;其中一学生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师:传记,通常记录名人、传人的生平事迹。而本文是给“郭橐驼”这个普通人作传,并且只是介绍了他的一种技艺,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传”?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研讨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四、指导朗读
师:在朗读古文时,句读的准确停顿非常重要。你只有准确地判断出句中的停顿,才能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大家看看以下句子该怎样停顿。
(投影):
1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3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4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
(教师先指名朗读,让学生暴露断句时的问题,教师指正。)
师:断句时要注意句中的虚词,如②、③、④句中的“也”、“而”、“以”等词,它们是句中语气停顿的标志性词语;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如第②句“既/然矣”不能读作“既然/矣”;要看清词与词之间的界线,如“争/迎取/养”不能读作“争迎/取养”。
(学生齐读以上4句话)
五、朗读感知课文,抓住关键问题,切入对课文的阅读。
(一) 指导学生解读郭橐驼的“种树经”。
师:郭橐驼种树有他的绝技,为什么?因为他有一本“种树经”(板书“种树经”)。他是怎样介绍自己的“种树经”的?自由朗读课文,找到相关语段。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那么“他植者”是怎样种树的呢?请大家将“他植者”的种植方法和郭橐驼的“种树经”对比起来阅读一下。
(投影:明确学生的阅读结果。)
郭橐驼的“种树经” 对比 他植者的种树法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既然已,勿动勿虑,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矣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二)重点指导学生比较“郭橐驼的种树经”和“他植者的种树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郭橐驼的“种树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大家是否看到或听到过和“他植者”类似的情形呢?请大家结合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来谈谈,思维越开阔越好,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教师(小结):所谓“小寓言大智慧”(板书之),寓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读同一则寓言,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同学们刚才从“种树经”中获得的启示都有独特的理解,很好。
当年柳宗元写这则寓言时,或许没有我们现在想得这么多,他给郭橐驼作传,介绍他的“种树经”的意图是什么?请找出相关的段落。
最后两段。(学生齐读这两段。)
这两段中有一个词正好与前文的“种树经”形成对应关系,大家能否把这个关键词找出来?“官理”。“养人术”。
大家怎么理解“养人术”的含义?“养人术”就是治理百姓的方法。
那么应该写成“治民术”了,可作者为什么用“养”呢?
那么“休养生息”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你能否根据文意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休养生息”就是官吏在治理百姓时能顺应百姓生活生产的自然规律,让他们自主地安排生活和生产,并能解除过重的捐税,使他们自由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无为而治”。
师: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提出“休养生息”的主张?谁能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来谈一谈?
柳宗元是唐朝人。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他生活在哪个时代?
柳宗元主要生活在中唐时代,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老百姓民不聊生。唐王朝急需休养生息的政策来重振国力,老百姓也需要宽松的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可是在郭橐驼的描述中,当时的官吏又是怎样做的呢?
(齐声读出):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缲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
师:谁能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一下官吏们的所作所为?名为“爱民”,实为“繁政扰民”。大家再来仔细研读这两句话,品味一下语言中的意味。
(投影,学生齐读)
仔细体味下列句子中所蕴含的意味:
1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话中柳宗元所要表达的感情?第一句中的“好、烦、若、而”这些词有强烈的嘲讽意味,揭开了这些官吏们伪善的面纱,他们表面上打着“爱民”的旗号,实际上干的都是“扰民、害民”的勾当。第二句。这句话中用了“又何以……耶”的反问句式,语气特别强烈,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官吏们的“扰民”行为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回到课堂开始时得提问,作为小结。)刚开始上课时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柳宗元为什么要给“郭橐驼”这个普通人作传,而且介绍的是他的一种“种树”的技艺,现在大家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我觉得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是“传记”,实际上是一篇“寓言”。传主“郭橐驼”这个人物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能是作者虚构的,叫“张橐驼”“李橐驼”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他的“种树经”,作者是想借“种树经”来表达“养人术”的政治主张,建议统治者引以为戒,整顿吏治。
(学生再次齐读全文,结束对课文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