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3:5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一、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了解课文寓说理于形象之中。
2.掌握重点虚词的意思以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人物的性格特点及重点虚词的意思、句式特点。
2.难点: 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本篇文章是在选修课文当中,我们的学生经过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功底,对一些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掌握,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因此本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回忆背诵《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录来共同回忆孔子留给我们的教育思想: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三. 重点字
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难点解决过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因之: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 何陋之有?(《陋室铭》)
5、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6、 唯利是图(成语)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 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 吾一日长乎尔
2、 乎大国之间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 子路率尔而对曰
2、 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 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五、学生讨论:
1、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 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1、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
2、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六、思考并回答:
(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
1、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4、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是礼乐治国,同时也 要从其弟子的述志中了解每个弟子的性格特点以及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 居则曰:“不吾知也。”
2、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 何伤乎?
7、 吾与点也。
8、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板书设计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路:军事治国 (直率、自信) 哂之
孔子问志
冉有:经济治国 (谦虚) 叹之
公西华:个人志向 (更谦虚) 惜之
曾皙:礼乐治国(洒脱) 与之
课后作业:
   一、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居 ①坐 ②处于 ③居 ④住处 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 ⑥占,占据 ⑦积蓄,储存 ⑧平日,平时 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
  (1)居则曰,“不吾知也!”( )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4)居十日,扁鹊复见( )
  (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
  (6)囤积居奇( )
  2.异 ①不同 ②奇特,与众不同 ③奇怪,惊奇
  (1)异乎三子者之撰( )
  (2)渔人甚异之( )
  (3)永州之野产异蛇( )
  (4)览物这情,得无异乎( )
  (5)父异焉( )
  (6)异曲同工 ( )
  3.安 ①安稳,安定,安全 ②安逸,安乐,安全 ③安心 ④安抚 抚慰 ⑤安置,安放 ⑥什么,什么地方 ⑦怎么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4.知 ①知道 ②知觉,感觉 ③见解,知识 ④了解 ⑤交好,交往 ⑥主持 ⑦zhì 通“智”。
  (1)居则曰:“不吾知也。”( )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3)不知木兰是女郎( )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5)人不知而不愠( )
  (6)孰为汝多知乎( )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却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奉
  B.居则曰 闲居
  C.如或知尔 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成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翻译句子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参考答案
  一、1.(1)⑧ (2)⑤ (3)③ (4)⑨ (5)① (6)⑦
  2.(1)① (2)③ (3)② (4)① (5)③ (6)①
  3.(1)⑦ (2)② (3)⑤ (4)⑦
  4.(1)④ (2)⑥ (3)① (4)⑦ (5)④ (6)③
(二)
  分析:和古音字。第1题是实词的解释,“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长”是“年长”第2题是虚词用法比较,A项都是“于”,C项都假设连词“如果”讲,D项“或”是不定代词,有人。第3题翻译句子要注意忠实于原文,同时注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不吾如也”。
  答案: 1.D 2.B
  3.①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②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教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