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一、填空题
1.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2秒的不同位置。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球;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 球运动快,(b)图中的图像描述的是 球的运动。这段时间内甲、乙两球的运动速度之比是 。
2.一辆汽车作变速直线运动,从甲地前进1080米到达乙地,用了6分钟;从乙地再前进360米到达丙地,用了2分钟。则该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 m/s,从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是 m/s。
3.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
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是作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由速度的计算公式 可求出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
4.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实验中,让车长为10.0cm的小车从斜面的A处以某一初始速度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如果测得时间tAB=2.0s,tAC=3.6s,则AB段的路程S= cm,平均速度vBC= m/s。实验中,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
5.小明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若秒表每格为1s(实验中指针没有转过1圈),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6.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
7.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 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关系是 。
二、选择题
8.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tBC B.tAB=tBC C.vAB>vBC D.vAB<vBC
9.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10.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运动,运动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从开始到5min这段时间,甲和乙相对静止
C.10min后,甲相对于乙向西运动
D.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遇的整个过程中,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11.下列速度中,指平均速度的是( )
A.雨滴落地时的速度
B.动车从武汉到襄阳的速度
C.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D.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到达最高点的速度
12.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O点两侧的粗糙程度不同,物体一直受到沿水平方向3N的力F.物体经过M点开始计时,每经过相同的时间,用虚线记录物体的位置.物体在MO段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 )
A.OP段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平衡力
B.MN段的平均速度小于OP段的平均速度
C.MN段受到的摩擦力等于3N
D.OP段受到的摩擦力小于3N
13.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甩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得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已经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最后它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14.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7cm/s B.8cm/s C.9cm/s D.10cm/s
三、实验探究题
15.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斜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时造成的误差。
(3)倾斜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
(4)如果小车从静止开始下滑,测得AC段的时间为3.5s,AB段的时间为1.9s,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5)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AC的中点时的速度为v1,而经过时间tAC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
四、计算题
16.如图中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完成下列几个问题。
(1)甲、乙两车分别做什么运动?你判断的方法是?
(2)前20s哪辆车快些?你是如何比较的?
(3)计算乙车全程平均速度?
17.小宇同学某天上学时,前一段用1.2m/s速度行走,用时8min20s.为了不迟到,他将速度提高到1.4m/s,走完剩下的700m,求:
①前一段行走的距离.
②后一段行走花费的时间.
③上学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
1.甲;乙;甲;3∶5
2.3;3
3.变速;;0.125
4.时间;50.0;0.25;小于
5.0.2;小于
6.先变大后不变;0.16
7.刻度尺;0.1;vAB<vBC
8.D9.B10.D11.B12.C13.A14.C
15.(1) (2)时间 (3)大 (4)0.25 (5)>
16.(1)解: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因为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相同,速度不变;乙车通过的路程越来越来大,速度逐渐增大;
答: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2)解:由图可知,前20s内, , ,根据 可知,t相同,s越大,v越大,所以甲的速度大,运动得快;
答:前20s甲车快些;
(3)解:乙车全程通过的路程 ,行驶时间 ,则乙全程平均速度:
答:乙车全程平均速度是30m/s。
17.解:①已知前一段的速度v1=1.2m/s,t1=8min20s=500s,
由v= 可得,前一段行走的距离s1=v1t1=1.2m/s×500s=600m;
②已知后一段的速度v2=1.4m/s,s2=700m,
由v= 可得,后一段行走花费的时间t2= =500s;
③总时间t=t1+t2=500s+500s=1000s,总路程s=s1+s2=600m+700m=1300m
上学全程的平均速度v= = =1.3m/s.
答:①前一段行走的距离为600m.
②后一段行走花费的时间为500s.
③上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