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历史 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A
2.“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这批科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是( )
①钱学森 ②孔繁森 ③王进喜 ④邓稼先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D
3.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51年前,我国首次造访太空的人造地球卫星(见图)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一号
A
4.下列事件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是( )
A.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C.2003年神舟五号往返成功
D.2008年神舟七号往返成功
B
5.(2021·娄底)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建设的大地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世界粮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邓稼先 D.钱三强
6.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
A.青霉素 B.青蒿素
C.阿司匹林 D.牛胰岛素
A
B
7.为了繁荣文艺和科学事业,1956年,党提出的方针是( )
A.“863计划”
B.“兼容并蓄”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科教兴国”
C
8.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
①袁隆平 ②莫言 ③屠呦呦 ④邓稼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蘑菇”云起,让国人远离核威胁】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1)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有何现实意义?
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和世界和平,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粒种子,让人们远离饥饿】
材料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2)材料二中的“此翁”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医药创新,让人们远离疼痛】
材料三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3)屠呦呦凭借着“青蒿”获得了哪项国际荣誉而为国争光?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精神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
(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共21张PPT)
历史 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周周清4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图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新战机,它们的不断发展更新说明( )
A.我国空军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B.我国空军排名世界第一
C.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战斗机出口国
D.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
A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让全国人民放心和信赖的子弟兵。我军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 )
A.海军航空兵 B.火箭军
C.战略支援部队 D.海军陆战队
B
3.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我国国防力量不断壮大 ②我军逐步走上科技强军之路 ③我军逐步实现现代化 ④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⑤祖国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③⑤
C
4.从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等内容中,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应是( )
A.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D.现代的社会生活
C
5.(2021·烟台改编)1901年和2021年都是辛丑年,但中国已不是原来的中国!2021年当地时间3月18日,中方代表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开场白中阐明中方有关立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要求美方彻底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霸道行径。据此可知,中国( )
A.开始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6.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某国际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个会议是( )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
7.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这里“中国的声音”主要指(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求同存异”方针 ③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④中美关系正常化
A.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D
8.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在某项决议通过后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
B.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
9.尼克松将打通中美关系比作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B.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
C.中美签署《联合公报》
D.中美签署《建交公报》
C
10.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排除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
①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③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D
11.《红岩》《青春之歌》《茶馆》等优秀文学作品的问世,得益于( )
A.“文化大革命”后,文学领域的拨乱反正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863计划”的出台
C
12.下列表述,不符合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状况的是( )
①衣着单一,质量较差 ②吃饱吃好,追求营养 ③住房短缺,狭小拥挤 ④交通发展,出行便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二、非选择题(13题20分,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作为大战略家,从原子弹一出现就给予了高度关注。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毛泽东说:“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第二年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材料二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准备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原因。(8分)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核威胁;中国只有自己研制出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党和国家的领导统筹;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材料三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2)材料三在阐述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是哪一方面?结合当时的中外历史背景分析,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6分)
粉碎美苏空间技术的垄断。中苏关系恶化;美苏垄断空间技术;新中国在空间技术上落后,备受歧视。
材料四 如图。
(3)材料四中的两位人物在科技方面分别取得怎样的成就?通过上述材料和问题,请指出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6分)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功提取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
14.图片是历史的记录,结合下列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震撼了世界,各国不得不认真考虑与中国的关系,考虑中国即将对国际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有的国家立即伸出友谊之手,有的国家心存疑虑,还有的国家采取了敌视的态度。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银瓶乍破”的局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的哪些重大成就?图一的成就有何重大意义?图二的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8分)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求同存异”。
(2)根据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最主要的原因。(6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
(3)综合上述图片,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6分)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要适应国内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走向世界。(共14张PPT)
历史 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人们的衣食住行折射出新中国时代的变迁。右图中的时装表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
2.马齿苋、荠菜、苦菜、香椿、槐花等野菜,原本都是人们因为粮食不足用来充饥的,现在却成为餐桌上的稀罕物,受到大家的喜爱。这说明现在人们在吃上注重( )
A.饥饱 B.猎奇
C.绿色健康 D.粮食
C
3.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公斤,比1978年减少59.1公斤,下降32.3%。对此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北京粮食供应紧张,粮食供不应求
B.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C.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缓慢,长期滞后
D.居民工资低微,无力购买粮食
B
4.(2021·衡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反映出( )
A.经济持续增长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B.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B
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是( )
A.基本持平 B.时增时减
C.大幅度增长 D.幅度下降
C
6.20世纪70年代,河南普通民众到北京最少需要几天时间。然而,到今天,早上在楼下喝胡辣汤,下午就可以吃上北京全聚德的烤鸭了。这主要得益于我国( )
A.通信事业的发展
B.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
C.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D.军事事业的进步
B
7.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电信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 )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A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出现新变化,下列关于人们衣、食、住、行、用中的几组关键词中,符合这一新变化的一组是( )
A.时装展、绿色食品、家居精装修
B.自行车、家用电脑、移动电话
C.移动电话、绿色食品、布票买布
D.土坯茅草房、时装展、粮票买米
A
9.某班同学准备举办专题展览,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完善展览内容。
【任务一】第一组负责搜集改革开放前购物用的票证,下面是一张粮票和一张油票。
(1)请你说说当时我国使用粮票和油票等票证的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等。(符合题意,答出一点即可)
【任务二】第二组负责搜集身边生活变化的图片,下面是一张20世纪70年代太原市民主要交通工具的照片和一张现在太原市民主要交通工具的照片。
(2)请你从衣、食、住、行四方面说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改变。
衣: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人们饮食结构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提倡绿色食品。
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人们以步行、自行车等方式为主。改革开放后,私家车出现并增长很快。(本题注意语言表述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
【任务三】
(3)运用所学知识,探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取得巨大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科学技术的推动;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全国人民的努力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