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明确小说文体的学习重点:三要素,主题
2. 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结合课文,探讨作品主题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并分析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性格特点。
2、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设想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一部神魔小说,它以曲折、幻想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对它的内容、结构、艺术成就、人物形象等都应有一定的了解。《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虽只是节选,但是人物的塑造却非常鲜明。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的性格特点都通过各自的言语、行为表现的生动形象。特别是孙悟空,他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人物,在他身上,猴性、人性、和神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唐僧的领导下,师徒四人团结一起,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这一集体的力量对当今的中学生应有一定的意义。《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四、教材分析
在《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这篇课文中,红孩儿和孙悟空斗智斗勇,情节曲折复杂,而且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都表现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孙悟空,在他身上,猴性、人性、和神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人性的孙悟空,有自信、细心、警觉等这些优点,也有着凡人的一些缺点,比如容易急燥、冲动,把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作为对其他人物分析的范例,可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虽然由于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的不一样,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众多,但还是在唐僧的领导下,师徒四人团结一起,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西游记》的作者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入世精神观来描绘神幻世界,因此,对于社会生活有所揭露和批判。
五、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内容、结构、艺术成就,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教学过程
(一)课文情节探究
1.智斗:
幻为孩形 识破妖身
揭穿谎言
谎言欺骗
戏弄悟空
妖风掠僧
勇斗:
悟空救师首攀亲
沟通失败,大战20回合
施妖法火烧悟空
观音援助,收了魔怪
(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孙悟空
思考:结合课文谈谈孙悟空的“人性”“猴性”“神性”在情节中的具体表现。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内容,并讨论分析
孙悟空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人物,在他的身上,猴性、人性和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首先具有猴的特点,“”毛脸雷公腮,一幅猴子相,喜欢吃桃子,做事总是毛毛糙糙,还有红红的屁股,永远变不去的尾巴等,都体现了猴子的特点。在课文中,他“将身一纵,跳上那巅险峰头”,则表现了猴子的机灵敏捷。其次,他是一个神。有着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无穷的神通,能够呼风唤雨,随意召唤天神地仙。
再次,他具有一个凡人的性格特征。他很自信,当三藏在马上心惊时,他一再表示“只管走路,莫再多心,老孙自有防护”。他时时细心警惕,才使得红孩儿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他还幽默诙谐。当唐僧问道是什么人在叫时,他偷换概念回答说:“师傅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也没个人抬你。”既化解了唐僧的紧张,又转移了唐僧的注意。他也有凡人的一些缺点。容易急躁、冲动,当师傅被掳走后,心急之后,也赌气说过散伙的话。私下寻找师傅,却没个音信时,也会通过舞动棍棒,随处乱打发泄一通。
总结:动作敏捷、调皮捣蛋、聪明机警、天真、乐观、忠诚、自信、勇敢、充满斗争精神、易冲动、本领大——猴性、人性、神性——“三位一体”
2.红孩儿:狡猾、贪婪、邪恶,有些本事,模样可爱
(三)讨论:主题:情节、人物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情节:大战
红孩儿: 代表自然灾难或邪恶势力,他们或难以战胜,或贪婪、阴险、狡诈,正如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
孙悟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念。
孙悟空不仅是读者心目中的英雄,更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四)、拓展探究:西行路上,有悟空是否足矣?(让学生结合课文与所看过的电视剧来进行)
(1)唐僧:心地善良、胆小怕事、懦弱无能、固执迂腐、是非不分,盲目慈悲、信仰坚定
明确:勇者开路,能者显才,智者献策,而将将之才必定是那些对终结目标抱有坚定信念的贤人志士!
猪八戒:
模样憨厚、脾气好、贪吃好睡、爱占小便宜、作战勇敢,有本领
沙僧: 取经梦之队
循规蹈矩、任劳任怨、默默无闻、顾全大局
(五)结合课文,探讨作品主题和现实意义。
感悟人生: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们从这些人物身上所领悟的道理!
唐僧-认准目标,坚持到底
孙悟空-战胜自我,改变世界
猪八戒-快乐生活,幽默人生
沙和尚-谦逊为人,踏实做事
团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六)、课外拓展:如果你有一次旅游计划,你会选择师徒中哪个人物做你的玩伴呢?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