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教学设计
《王六郎》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在教师指导下,分析理解情节安排的特点。
2、学生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性格。结合人物身份的变化认识人物的性格。
3、学生根据情节人物及结尾分析小说主旨。探究小说主人公友情的内涵。
结合典型事例,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认识如何培养真正的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本文情节、人物之异。
2、探究小说主人公友情的内涵。探究如何建立真正的友谊。
教学难点
1、情节安排的特点。从人物身份的变化看性格。
2、探究小说主人公友情的内涵。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的对联--给人的正能量--本文启示
二、学生展示
1、概括情节
王六郎:驱鱼--投胎 弃生--封神约见- -托梦 相送
许 氏:邀饮--不救 赞叹--祝 贺------探弟 勉励
教师引导:情节有没有起伏,围绕什么设计这些起伏的?
教师点拨:围绕聚合,三次变化,使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是“情节之异”(板书)
2、说说人物的性格特征?
(1)王六郎:知恩图报,有情有义,舍己救人、善良高尚。
(2)许氏 :善良真诚,有正义感,信任朋友
教师引导1:品味文中词语,更细致得感受人物心理性格。出示语句:徘徊其侧、飘然而去、盘旋久之
教师点拨:渴望 担心/暗示身份 快乐/不舍 真诚
教师应导2:有时分析人物要看人物的身份,本文中人物的身份怎样,有此反映的人物性格如何?
教师点拨:重情重义(板书:人物之异)
本文的主旨
歌颂真挚的友情,批判现实社会人世的冷漠(板书:主题之异)
教师引导:人鬼之间为什么能有真挚的友情呢?
教师点拨:
(1)、对酒的共同嗜好,使他们成为“情逾骨肉”的知己之交。
(2)、君子之交。 王六郎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妇女的行为,许姓渔夫是极为认同的,他感叹道:“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当听说王六郎升为神祗时,称赞道:“君正直为神,甚慰人心。”又表现出真心的喜悦。虽然语句不多,却也表明二人情笃非常。
(3)、王六郎上任之后,许氏“即欲治装东下”,前往探视故友。这在常人看来,事属虚妄,但许氏坚信不移。果然,到达邬镇之后,备受款待。而王六郎也通过托梦、送别的形式,寄托对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由此可见,二人的友情是建立在对对方的认同、信任和关心的基础上的,这是真正的朋友之情,是超越生死、地位和金钱利益的友谊。
三:教师点拨(见上)
四:拓展延伸
怎样建立真正的友情?
典例介绍
仿句练习:友情如大树,善良正义是它的根。
五:课堂小结
六:听聊斋主题歌(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