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与作品。
2、梳理选文的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于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来把握作品的主旨。
2、学会小说的基本赏析方法和个性化解读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文本的学习感受和理解作者的历史观和生活观,在以后的人生中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学会关注历史和生活中的生命个体。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课前准备】
印发有关作家简介、《长恨歌》故事梗概、节文前后情节简述等相关内容的讲义;课文预习。
【教学手段】纸质讲义、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通过我们课前所发的讲义,我们简单的了解了王安忆及其长篇小说《长恨歌》的相关内容。我们在这些文字中依稀可以辨出历史车痕。当时代的车轮即将碾过1957年的冬天,当年叱咤上海滩的“三小姐”王琦瑶从上海到邬桥,又从邬桥回到上海。隐居平安里的王琦瑶褪去了往日的浮华,虽然失去了锦衣玉食,但却找回了自由的身心。我们不禁要问此时的王琦瑶过着怎样的生活?在生活中又有着怎样的感动和辛酸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平安里,去感受王琦瑶的生活和感情世界。(同时展示幻灯片)
二、走进文本、梳理归纳:
1、师:在平安里的这个冬夜里,他们围炉而坐,都“话”了些什么呢?结合预习情况,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每一个自然段中有谈话内容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⑴生:第一自然段: ①“萨沙有些感动,……如数家珍一般。”
②“他不禁感叹地念道:……眼前像有羽衣霓裳在飞舞”
③“严师母无限感慨地说:……又有多少味道呢?”
师:很好,找的很全面,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他们说了什么?
生:说了吃的,穿的。
师:两个方面,谈论吃穿(板书)。
(2)生:第二自然段:①“他们说着最最闲来无事的闲话”
②“他们还是说话……还有酒酿汤里的嫩鸡蛋。”
③“知心话儿也说到底了”
师:找的也很细致,能不能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他们说了什么?
生:最最闲来无事的闲话,知心话,还有谈那些吃的。
师:除了继续谈食之外,他们还在一起闲谈交心(板书)
(3)生:第三自然段: ①“他们围了炉子猜谜语,讲故事” ②“王琦瑶说,……到头却是一场空。”
师: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他们说了什么?
生:猜谜语,讲故事,每个人都谈了对于这样的夜晚的感受。
师:猜谜语、讲故事、谈感受。
2、师:火红的炉火边,他们仅仅只是在“夜话”吗?再次快速浏览文章,看看他们还做了什么?
生: ①“磨糯米粉”、“炒夏天晒干的西瓜子”——制作食物:糯米圆子、炒栗子、炒瓜子、酒酿(点心零食)
②“在炉边还做着一些简单的游戏”——玩耍游戏:挑棚棚、九连环、七巧板(简单幼稚)
3、师:这群在夜色中围炉而坐的人,无论是聊天的内容还是所做的事情有着什么样的共同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反映了这群人的什么特点?
师引导: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是所说所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的、无聊的、琐碎的东西,这无一不透着闲。
生:日常生活中的平常的、无聊的、琐碎的东西——闲话、闲事、闲人
这一点,课文前所加的编者按中已经给予明确提示。
4、师:一群闲人在炉边聊着闲话,做着闲事,就构筑了一种生活模式,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呢?它有着怎样的特点?
师引导:①从课文中去寻找相关语句;②从相关语句中抓取关键字词。
生:“这时,萨沙体味到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这种人生是螺丝壳里的,还是井底之蛙式的。”
“她前一夜就将糯米泡上,这时米粒就胀得很鼓。”——精细
“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是可以把短暂的人生延长。”——琐碎平常
“吃是做人的里子,虽也是重要,却不是像面子那样,支撑起全局,作宣言一般,让人信服和器重的,当然,里子有它实惠的一面,是做人做给自己看,可是,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的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市井、庸常、自足
“他们说着最最闲来无事的闲话,每一个字都是从心底里吐出来,带着肚腹间的暖意。”——轻松安逸
三、深入文本,探究拓展
5、同学们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离不开个人的爱好追求,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么,课本中有没有交代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生:编者按:“这是1957年的冬天。窗外,是激烈动荡的时代。”
师补充:这是怎样激烈动荡的时代呢?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7年开始了“反右”运动,由经济基础的改造转向人们的精神改造。阶级斗争的风一天紧似一天,身份的特殊性使他们有了很大的顾虑。(同时展示幻灯片)
6、师:这种大的时代环境或多或少给他们的生活投下了留影,文中的哪一处描写表现了这一点?
生:墙壁和地板上沾着黑色的煤屑,空气污浊而且干燥,炉子里的火在日光下看来黯淡而苍白。一切都有着不洁之感。这不洁索性是一片泥淖倒也好了,而它不是那么脏到底的,而是斑斑点点的污迹,就像黄梅天里的霉。
内容:环境描写 特点:压抑。
作用:渲染气氛,表露人物内心的情感——压抑
7、师:王安忆为什么没有去直接表现窗外的“激烈动荡”的宏大时代,而是不厌其烦地描写这些人的种种生活细节呢?
师:对此王安忆是这个样解释的:展示幻灯片:“我对历史也有我的看法的,我认为历史不是由事件组成的,我们现在总是特别强调事件,大的事件。我觉得事件总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等它成为事件实际上已经从日常生活增值了。历史的变化都是日常生活里面的变化。”——王安忆
这种关于“历史”与“日常”的观点在文章的结尾处有了表现:“他们动足脑筋,多少小机巧和小聪敏在此生出,又湮灭。这些小东西都是给大东西做肥料的,很多大东西是吃着小东西的尸骸成长的。可别小看这些细碎的小东西,它们哪怕是这世界上的灰尘,太阳一出来,也是有歌有舞的。”
师: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师引导:注意与上面王安忆的那段话相结合。
生:“大”指历史,“小”指日常生活。历史是由日常生活所构筑的。日常生活虽然琐碎却是富有生命力的。
8、师:在历史和日常面前,王琦瑶们的“螺丝壳”式的生活是一种逃避吗?
师引导:抓住“螺丝壳”式的生活特点,结合王安忆日常与历史的观点。
生:①是逃避,他们只追求个人生活的安逸,而不顾及社会的发展。
②是追求。他们不随波逐流,坚持着自己的生活理想,能做真实的自我。看似是逃避实是一种追求。
③既是逃避,又是追求。他们逃避历史的风险,而追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生活。
“他们的白天都是打发过去的,夜晚是悉心过的。”白天,是暴露于公众视野的社会生活;夜晚,则是隐藏在私密里的个人生活。“王琦瑶说,他们这就像除夕夜的守岁,可他们天天守,夜夜守。也守不住这年月日的。毛毛娘舅说,他们是将夜当成昼的,可任凭他们如何唱反调,总还是日东月西。严师母说他们还像守灵,不过那死去的人是上几辈的高祖,丧事当喜事的。萨沙说他们像西伯利亚的狩猎者,到头却是一场空。”最终有没有逃出去?没有逃出。在时代洪流面前,他们追求自己的生活而不得,这是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无奈与辛酸。
师总结:“无论是逃避时代的激荡洪流,还是追求个人生活的精致安逸,都在表明着一个真理“无论历史在怎样演进,都阻挡不了生活的脚步。
师:生活之问:生活的本色到底是什么?是轰轰烈烈的建功立业?还是平平淡淡的相守岁月?王琦瑶们的经历能给我们一些怎样的启示?
教师总结:1、生活的本色是平常和琐碎的。2、要学会在生活中拥有淡定和从容的心态。3、在平常中可以追求一种激越的人生,如果生活的本质是锦,那么建功立业就是花,锦上添花是一种理想和完美状态。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王安忆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绵密的文字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历史背后的真实状态。《长恨歌》用一个女人和一座城的寓言来开启生活的智慧大门。王琦瑶用跌宕的人生写出智慧的箴言:在岁月的琐碎中去感受生活的真实,在历史的褶皱中去触摸生命的体温。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俯下身来倾听每一个微弱的生命呼吸,学会从历史的缝隙里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五、课下探究,拓展思维: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习,感知《长恨歌》在语言艺术上有何特点?
六、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