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莫言在《红高粱》献词中这样写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
莫言在献词的最后一句以祭文的形式,用被酱油腌透了的心,祭奠祖宗,他是在为已经丧失了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名利中卑微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
莫 言
红 高 粱
莫 言
小说《红高粱》
作 者 莫 言
成 就 1987年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莫言的代表作,属于寻根文学。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高粱》五部组成!
《红高粱》的创作动机
莫言的作品《红高粱》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故乡的游击队在胶莱河桥头上打一场伏击战,消灭了日本鬼子一个小队,结果他招来了日本军队的报复,把附近村庄的100多个老百姓杀死,并烧毁了村子里的所有房屋.
《罗汉大爷》情节梳理
节选部分前后的情节
节选部分前的情节(第一节):土匪司令余占鳌(我爷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高粱地里等待伏击日本鬼子的车队。
节选部分后的情节(第四节):余占鳌等人在公路边埋伏;追叙奶奶拉着余占鳌和另一支抗日武装(国民党系统)的冷支队长一起喝掺有罗汉大爷血的高粱酒,共同盟誓,为罗汉大爷报仇,打日本鬼子;再追叙罗汉大爷怎样被日本鬼子活活剥皮杀害。
《红高粱》人物形象
罗汉大爷的性格转变
1.罗汉大爷“顺从”在文中哪里表现出来?有哪些性格特点?
发展部分(7~36)罗汉大爷被押上工地修路。
性格特点
隐忍、坚韧、
软弱、毫无阳刚之气
罗汉大爷的性格转变
总结
身为
平凡的农民
忠诚、善良、
软弱、屈从、敢怒而不敢言、
窝囊、懦弱、毫无阳刚之气
分类
对待东家
对待日本人
第六段:“······风传着日本人要在平原里修路,村里人早就惶惶不安,焦急地等待着大祸降临。”
罗汉大爷的性格转变
2.罗汉大爷“反抗”在文中哪部分情节表现最突出?有什么特点?
高潮部分(36~69)罗汉大爷逃跑、救骡子,铲骡子。
性格特点
倔强、不屈不挠、嫉恶如仇
罗汉大爷
罗汉大爷最终的命运是什么?
小说的文本和“县志”都是作者的虚构,但作者偏向文本的“事实”的。“县志”的陈述是对革命战争以及其中人物传统的“定义”,是历史教科书似的“事实”。而作者却要颠覆这样的“事实”,颠覆以往对“战争”“英雄”的“定义”,从战争的微观舞台——民间的视角,建构自己的叙述与评价体系,还“战争”“英雄”本来的面目,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思考吧。
《红高粱》中的女性形象
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显然,奶奶是农村妇女的代表,却又突破了乡村的束缚,活出了一个真正的女人的生活。在奶奶的身上,体现了在乡土中的女性主义精神。
戴凤莲在送饼的路上中弹身亡。——痛痛快快地活, 痛痛快快地死!
天哪!天……天赐我情人,天赐我儿子,天赐我财富,天赐我三十年红高粱般充实的生活。天,你既然给了我,就不要再收回,你宽恕了我吧,你放了我吧!天,你认为我有罪吗?你认为我跟一个麻风病人同枕交颈,生出一窝癞皮烂肉的魔鬼,使这个美丽的世界污秽不堪是对还是错?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
符号式的象征环境:
生命的神圣
爱情 生在此、死在此
抗日 大背景守护家园
红高粱的象征意义
红高粱的生命意义
(1)红高粱是有爱恨情仇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我奶奶”从出嫁的那天起似乎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然而她却凭着坚强和果敢闯了过来,从而获得新生,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和事业;罗汉大叔面临酷刑自知没有生存的希望却并不绝望,依然以自己的忍耐力与极刑斗争到底,他的英雄气概被后人传为佳话;“我爷爷”率领的非正规军队虽然抗日失败了,他的率性和他的辉煌业绩却被载入史册传为佳话,“使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这里,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和是非观念失灵了,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有强盛的生命力量的震撼之美。
红高粱的生命意义
(2)死亡皆自然。文中对罗汉大叔被活剥皮的过程写到极致,将生命结束的瞬间无限拉长,把死亡过程本身酣畅淋漓地展示出来。描写酷刑其目的却是为了展示在极端情况下人的生命感觉和生命存在状态本身即生命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死亡的意义。在这里,莫言将人置于生命的临界点上加以考察,即将死亡“降格”到“物质——肉体”层面,“为肉体恢复名誉”,是对传统文学“死亡禁忌”的反拨,是对民间死亡观念的文学表现。在莫言的文学世界里,众生在成为中华儿女英勇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魂。
主题探究
通过对罗汉大爷等农民形象的塑造,讴歌了他们粗野不羁、热烈奔放的生命力和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斗争精神。
《红高粱》叙事视角
一个是孩子“豆官”的
第三人称
一个是成人“我” 的
第一人称
的叙事结构
文本探究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①“我”是一个隔了大半个世纪的事后叙述者。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形成一种断裂又共时的生命感受。
②“我”又是一个小说的穿插着,便于叙事、抒情。“我”穿插文中,能够频繁和富有跳跃性地进行时间切换,使时间、空间交叉在一起,产生一种美妙而陌生的诱惑力。
考点:叙述人称和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独特的叙事风格
莫言的叙事特别注重感觉,以立体的感觉的方式展开体验和表述,构成整体的时空体验。《红高粱》基本上都是以“我”的主观视角去展开叙述。叙述“我”爷爷余占鳌伏击日寇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
在具体的叙述中,作者或有意强化作品中人物的感觉,让作品中的人与物在自己的感觉中存在与行动;或刻意营造一种释放感觉的特殊氛围。
民间表述的新境界
民间是一个意蕴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在本文中,民间主要是指乡土民间。
莫言在与大江健三郎的一篇名为《寻找“红高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高密东北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地理的概念。”
“高密东北乡”
民间是自由自在的无法无天的所在,民间是生机盎然是热情奔放是状态,民间是辉煌壮阔温柔醇厚的精神,这些都是人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魅力之源。
叙述者以这样一种民间理想状态来对比现实生活,却发现这种状态只是过去时态是存在,高密东北乡的英雄剧全都在上演在已经逝去的时间中,这不能不令他感到遗憾,不能不令他屡屡发出文明隐含种性退化的感慨
《红高粱》小说的创新在于
1,内容上,以民间的角度,审视抗日战争。
2,原生态人物的塑造。
3,形式上,视角与人称的交替变换。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他还曾亲自对莫言说:“你的小说太长了,你写得太多了。”,莫言幽默地回答:“我知道,但是因为我非常会讲故事,只要开始了就讲不完。”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作家中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莫言(男)(1955- )原名管谟业。
1955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
小学五年级因“文革”辍学,回乡务农近十年。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军.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作者简介
1.莫言
(1955~ )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的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 “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同年从军艺毕业,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开始有报告文学作品问世。
1989年秋入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等。
所获奖项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作品:《生死疲劳》
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