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
本章知识清单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方向为 ,从北极上空看为 ,从南极上空看为 ,地球自转周期为 。地球的自转轴为 。
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 、 。
3.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 (由黑夜进入白天)和 (由白天进入黑夜)构成。
二、地球的公转
4.地球的公转中心为 ;公转方向为 ;公转周期为 。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有 夹角,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移动,地轴始终指向 附近。
5.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 、 、 、 等。
6.产生昼夜现象的主要原因: 。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
三、昼夜与四季
7.读图填写下表(以宁波为例)。
A B C D
公历日期
节气名称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竿影长度
气温高低
8.把 和 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作“节气”。一年分为 个节气。
四、月球与月相
9.月球是地球唯一的 ,月球表面没有 和 ,昼夜温差 ,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 ,是由于 而形成的。
10.月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1)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 ;
(2) 周期相同,都是 ,所以月球总是同一面对着地球。
11.月相的成因: 、 。
12.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名称 新月(朔) 上弦月 满月(望) 下弦月
出现时间 (农历) 初一 初七、 初八 十五、 十六 二十二、 二十三
图像
夜晚见 月情况 不可见 上半夜西天,西半边(右边)亮 一轮明月,通宵可见 下半夜东天,东半边(左边)亮
日、地、月三 者位置
五、公历(阳历)
13.公历:以地球公转运动为依据编制的历法。公历中,1年= 日,二月有 天;每 年有一次闰年, 1闰年= 日,二月有 天。
六、日食与月食
14.日食是 的天象; 月食是 的天象。
15.日食发生时间为农历每月 ,类型有三种: 、 、 ,此时 处于日、地、月三者的中间位置;发生的顺序是 亏 盈。月食发生时间为农历 ,类型有 、 两种,此时 处于日、地、月三者的中间位置。
16.日食与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原因: 。
易错强化训练
易错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树影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绘制了简单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以下同学们对一天中树影变化与太阳照射的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树影先变长后变短 B.正午时刻树影在正南
C.按时间先后对树影排序是a、b、c D.按时间先后对太阳排序是①②③
(2)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 )
A.地球的自转有关 B.地球的公转有关
C.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 D.四季更替有关
(3)同学们发现,某时段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短,此时段地球位于公转示意图中的( )
A.甲—乙—丙之间 B.乙—丙—丁之间
C.丙—丁—甲之间 D.丁—甲—乙之间
(4)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短。 该日宁波最有可能产生的现象是一年中( )
A.白天的时间最短 B.日出时间最早
C.室外人们的衣着最厚 D.正午阳光照进室内的面积最大
[易错点拨] (1)日出以后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一直到正午时达到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竿影最短。过了正午以后太阳高度角又逐渐减小,竿影变长。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越靠东的地点越先看到日出,即地球上的时刻“东早西晚”。 (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易错点2 月相、月食和日食的区别与联系
2.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写的月相是( )
A.新月 B.满月 C.上弦月 D.下弦月
[易错点拨1] 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判断方法是:“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即上弦月上半月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月面(亮的一边)朝西;下弦月下半月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月面朝东。
3.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当两河流域的米底王国与吕底亚王国的士兵们正在交战时,天突然黑了下来,白天顿时变成黑夜。交战的双方惊恐万分,以为“上天”怪罪下来,于是马上停战和好。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上天”怪罪,而是一种普通的天文现象。
(1)这种天文现象是( )
A.日食现象 B.月食现象 C.流星现象 D.极光现象
(2)这种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是农历的 ( )
A.初一 B.初七或初八 C.十五或十六 D.二十二或二十三
(3)发生这种天文现象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 )
A.太阳—地球—月球 B.地球—太阳—月球
C.月球—太阳—地球 D.地球—月球—太阳
[易错点拨2] 当出现上弦月和下弦月时,日、地、月三者位置是垂直的,当看到新月和满月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在一条直线上。农历初一是新月,此时有可能出现日食。
答案
1.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1日 地轴
2.昼夜的交替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3.晨线 昏线
4.太阳 自西向东 365.25日 66.5° 南、北回归线 北极星
5.四季更替 二十四节气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6.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地球的自转
7.
A B C D
公历日期 3月20或 21日 6月21或 22日 9月23或 24日 12月21或 22日
节气名称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昼夜长短 昼夜平分 昼最长 夜最短 昼夜平分 昼最短 夜最长
正午太 阳高度 适中 最大 适中 最小
正午竿 影长度 适中 最短 适中 最长
气温高低 适中 高 适中 低
8.农牧业生产 季节变化 二十四
9.卫星 水 大气 大 环形山 外来星体的撞击
10.(1)自西向东
(2)27.3日
11.月球本身不透明也不会发光
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12.
月相名称 新月(朔) 上弦月
出现时间(农历) 初一 初七、初八
图像
夜晚见月情况 不可见 上半夜西天,西半边(右边)亮
日、地、月三 者位置 日、地、月三者大致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 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
月相名称 满月(望) 下弦月
出现时间(农历) 十五、十六 二十二、二十三
图像
夜晚见 月情况 一轮明月, 通宵可见 下半夜东天,东半边(左边)亮
日、地、月三 者位置 日、地、月三者大致处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 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
13.365 28 四 366 29
14.太阳圆面被月球遮掩 月球落入地影时发生
15.初一 日全食 日偏食 日环食 月球 西
东 十五、十六 月全食 月偏食 地球
16.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不在同一平面内(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
答案
1.(1)D (2)A (3)D (4)B
2.C 诗句中含有“夜半”“月落”等字,故描写的月相应是上弦月,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
3.(1)A (2)A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