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入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到西周中叶,形成了覆盖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礼乐文明。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产生儒家学说的母体。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根植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根深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出礼乐是以人的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他同时又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以礼为仁的前提。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但儒学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因此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的生机。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中华礼乐文明以天为最高神明,其他各种自然与社会要素均被整合到天命和天道信仰之下,这种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天命和天道,是任何文化与信仰都不能否定且必然包括的。同时,儒家崇尚和而不同,反对单方面的强制,这打开了与各种外来文化沟通融合的大门。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方面,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被长期激进的反传统摧毁;另一方面,儒学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远。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被否定和解构之詹的必然选择。而一旦脱离了与生活的联系,丧失了儒学思想借以栖身的礼乐制度,儒家也就从一种以天下体系为特征的文明形态,异变为一种只能满足少数人形而上学思辨兴趣的哲学理论,儒学本身也就丧失了其平治天下的恢宏精神追求,此种追求本来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神魂所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建礼乐文明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的人伦规范,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成于西周中叶的礼乐文明孕育了儒家学派,为儒学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
B.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学知行合一的特点,但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
C.孔子创立的儒学,与近代哲学化后的儒学,虽有相似之处,但功能与价值大不相同。
D.儒家的核心思想赋予了中华礼乐文明巨大的包容空间,使它能够涵融各种外来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礼乐文明的形成过程,然后论述它对儒学和外来文化的“母体”意义。
B.文章三处引用孔子的言论,简洁精当地揭示了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
C.文章剖析了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为揭示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奠定了基础。
D.文章指出近代传统儒学向哲学转化的利弊,并揭示了产生这种转向的社会根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春秋时期没有出现礼崩乐坏的状况,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学就不会建立起来。
B.孔子认为礼乐应根植于人的真情,这表明他对周礼中的形式主义弊病持反对态度。
C.如果礼乐制度在近代没有被摧毁,那么儒学平治天下的精神追求就不会丧失。
D.让儒学重新融入社会基层,成为百姓日用人伦规范,是礼乐文明得以复兴的关键。
【答案】1.B
2.B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1.B项曲解文意,“礼是仁的实践途径”错误,根据原文"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可知,可视为逻辑学上悖论的,是“仁与礼互为前提”,而不是“礼是仁的实践途径”。
故答案为:B。
2.B项以偏概全,“简洁精当地揭示了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错误,文章三处引用了孔子的言论,在第三段,其中第一处“仁者爱人”并未揭示“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
故答案为:B。
3.A项说法绝对,“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学就不会建立起来”说法过于绝对。
B项无中生有,“周礼中的形式主义弊病”错误,从原文“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看不出周礼中有“形式主义”。
D项篡改文意,由原文“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的人伦规范,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复兴的关键所在。”可知,是“在此前提下”,即“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是有条件的。
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稻米传奇
文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起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有删改)
4.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恒河流城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B.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
C.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
5.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
B.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
C.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
6.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答案】4.A
5.D
6.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3000年前开始传到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4.A项,“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原因错误。原文是“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故答案为:A。
5.D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作文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并未提到“稻米文明取代了粟作文明”。
故答案为:D。
6.本题要求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首先确定答题区域为“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稻米的传播之路: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3000年前开始传到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故答案为: 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3000年前开始传到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黄河入海
叶梅
①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②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③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④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⑤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不已。
⑥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⑦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⑧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⑨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⑩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
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不屈不挠地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201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追溯古人关于黄河源的古老记载时,还联想到了文成公主赴藏和亲的历史往事,这些内容使黄河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B.文章描述了黄河从雪山到海洋惊险传奇的漫长历程,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黄河在上游、中游、下流和入海口处的不同特点。
C.文中写黄河有的河段“只剩了浅浅的水面”,而入海口处则是“排山倒海的波涛”,是为了通过不同的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
D.“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两者是指蓝色和黄色。黄色河水汇入蓝色的大海,作者称这一景象是“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
8.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
9.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应该把本文放在哪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7.C
8.①交待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概括文章所写的基本内容;②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从历史到现在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③突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写黄河投入海并终于化作海,形象地暗示文章的主旨。
9.示例一:应放在“神州揽胜”一栏。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②主旨是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示例二:应放在“文明探源”一栏。①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的描写,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②主旨是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全文,从内容、手法、主题、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7.C有的河段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是“前些年”的事,不是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也不确切,不是本文要表达的内容,属于人为强加。
故答案为:C。
8.本文描述了黄河从雪山到海洋惊险传奇的漫长历程,展现了黄河在上游、中游、下流和入海口处的不同特点。从内容上,以“黄河入海”为题,概括和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地暗示文章的主旨;从结构上,“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以“黄河入海”为题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9.本题中“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实际上代表了两类不同的内容和主旨,“神州揽胜”侧重自然风光景物的描绘,赞美和讴歌祖国大好河山;“文明探源”侧重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挖掘文明内涵和民族精神。考生分析本文归属时,只要准确理解两个栏目的主旨,并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爽,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成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闻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B.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C.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D.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1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称谓。
B.河东,即黄河以东,在文言文中“河”一般特指黄河。
C.元和,唐朝的一个年号,“庆历四年春”的“庆历”是宋朝的年号。
D.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也可指天子的军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少有才华。他小时候就聪明出众,富有文采,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当时同辈都推崇他。
B.柳宗元受到器重。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人禁宫之中,一起商议大事。
C.柳宗元重视友情。刘禹锡被调任播州刺史,柳宗元担心刘禹锡不方便去蛮地做官,请求与刘禹锡互换任地。
D.柳宗元提携后辈。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一些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会成为名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晋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②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答案】10.A
11.D
12.B
13.①像母子这样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异方,天各一方;胡,怎么,哪里;若是,像这样。)
②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附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后魏付中济阴会的遗世子孙。曾伯祖父,是唐高祖时的宰相。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终于御史一职。
柳宗元小时候就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其文)精心消减、缜密细致,珍贵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同辈都推崇他。考中进士科,又应试宏峰科,被授任为校书郎、监出县尉。
唐顺宗继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看重礼遇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客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滚准备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他和七名同家一起都被贬了。 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湘南重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遭贬遂,经历卖地的瘴病之苦,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压抑愤恨。他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伤感。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按旧例被调任柳州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调任到播州刺史的任命,诏书下达后,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的母亲健在但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地去做刺史,那里是西南边隔,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 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我和刘禹锡是好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装度也上秦说这事,刘禹锡最终改任柳州刺史。
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压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做奴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那些已经被债主没收的,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父母。江岭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采跟随柳宗元:凡是在柳宗元门下学习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光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装行主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灵柩和妻子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10.“永州司马”作“再贬为”的宾语,应在“司马”后断开,排除CD“蕴”作“郁悼”的谓语,中间不
应断开,排除B故选A译文: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病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作文章。
故答案为:A。
11.D.“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错误;京师就是指国都,京畿才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故答案为:D。
12.B“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错误。原文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可见重视并把他引入宫中的是王叔文和韦执谊,不是唐顺宗。
故答案为:B。
13.①异方:天各一方;永诀:永远诀别;执友:挚友,好友;胡:怎么,哪里;若是:像这样。译文: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②质:抵押;没:没收;革:革除。译文: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
(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4.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15.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答案】14.C
15.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4.“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表述错误,脱离诗歌的内容实际,牵强附会。此联重在写景,为后文抒发离别之情蓄势,毫无“归隐之念想”。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人在颈联中直抒胸臆,表达了因友人离去而心生悲愁的情感,有一种知己契合无缘的怆然;同时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说自己白发顿生,又抒发了人生易老、韶华不再的悲慨。诗人在尾联中同样是直抒胸臆,其中有离别之伤,也有对友人的劝勉之情,“晦盛名”,是说“隐匿盛名,韬光养晦”,诗人希望友人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关怀和牵挂之意蕴含其中。
故答案为: 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
16.(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曹操《观沧海》中“ , ”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 ,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3)在《出师表》的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答案】(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需注意“ 澹澹 ”“ 竦 ”“ 疲弊 ”的书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为凸显毛泽东文章的风格特点,作者进一步将毛泽东的文章定位为政治家文章:“古今文章家有两种,一是纯文人,一是政治家。”作者对政治家文章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在中国古代文章经典中,政治家文章( )。毛泽东则是中国历代政治家文章中的第一人。他指出:“只有政治家才能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___________之势,纳雷霆于文字,___________、摧枯拉朽,宣扬自己的政见。这种文字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毛文属于这一类。劳其心,履其险,砺其志,成其业,然后发之为文。文章只是他事业的一部分,如___________,是虎之须、凤之尾。”在政治家文章中,“毛文是一个经典,一个不可复制的经典……毛文堪称___________”。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只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具有极高的成就
B.不只具有极高的成就,而且占有相当的比例
C.不只具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占有极高的成就
D.不只占有极高的成就,而且具有相当的比例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群雄逐鹿---排山倒海---九牛一毛---前所未有
B.排山倒海---群雄逐鹿---九牛一毛---空前绝后
C.排山倒海---群雄逐鹿---冰山之一角---前所未有
D.群雄逐鹿---排山倒海---冰山之一角---空前绝后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文字不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是用笔写出来的。毛文属于这一类。
B.毛文属于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是用笔写出来的。
C.毛文属于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
D.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毛文属于这一类。
【答案】17.A
18.D
19.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要考虑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陈述句式一致、内容衔接一致。题干选取的句子在语段中一般起着过渡性作用,因此在解答过程中要多考虑前后照应关系。
(2)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3)本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根据类型的特征去排除错误选项.
17.首先注意动宾搭配,应该是“占有……的比例”,“具有……的成就”,排除C、D两项;其次注意“不只……而且……”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语意上“具有极高的成就”比“占有相当的比例”更进一步,故排除B项。
故答案为:A。
18.“群雄逐鹿”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与前面“风云际会”语境一致;“排山倒海”与后面“摧枯拉朽”语意相近,符合语境。“冰山之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符合语境;“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比“前所未有”更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D。
19.画横线部分的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毛文属于这一类”中“这一类”是指“借历史交替……宣扬自己的政见”,所以应前置;“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与“不是用笔写出来的”属于并列关系,突出“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
故答案为:C。
20.(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文虽然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外除了华裔之间使用中文外,① 。而近日一则“国外2500万人正在学中文”的消息,无疑有力地佐证了:中文已经成为世界语言,是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
在所有人欣喜于“中文越来越国际化”的同时,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② ?随着“国外2500万人正在学中文”的消息一起出现的,还有一张媒体整理的“100个容易读错的汉字”。留言区超过一半的网友表示,自己基本都读错了。更有网友感慨:③ !
【答案】很少有外国人会使用中文;我们自己真的已经学好中文了吗;我还是好好跟外国人一起学中文吧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第一句话说“中文虽然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引出话题——中文,接下来“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外除了华裔之间使用中文外”,说明很少有外国人会使用中文,故此处可填“很少有外国人会使用中文”。第二空处,前文说“在所有人欣喜于‘中文越来越国际化’的同时,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说明此处应填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后文“随着‘国外2500万人正在学中文’的消息一起出现的,还有一张媒体整理的‘100个容易读错的汉字’”,此处应填“我们自己真的已经学好中文了吗”。第三空处,前文说“留言区超过一半的网友表示,自己基本都读错了”,说明中文没学好,但是“国外2500万人正在学中文”,故此处应填“我还是好好跟外国人一起学中文吧”。
故答案为:很少有外国人会使用中文;我们自己真的已经学好中文了吗;我还是好好跟外国人一起学中文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衔接语句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关键是要是对语言环境的把握和对关键词语的分析,通过阅读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的词语前后呼应的内容,进而确定补写的内容使上下文相衔接。
21.(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下面一则通知正文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通 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级。请广大师生于6月23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答案】①“照顾到”改为“满足”;②“打算”改为“计划”;③“剩余的钱”改为“余额”;④“拿走”改为“领取”;⑤ “抓紧时间”改为“及时”。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语言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口语化。“照顾到”是口语,用在通知中不够严肃和庄重,应改为“满足”;“打算”倾向于口语,并且是一种不太成熟的、非正式的计划,用在通知中不符合要求,应改为“计划”;“剩余的钱”是口语,用在通知中不规范,不符合语体要求,应改为“余额”,“拿走”是口语,不符合通知要求,应改为“领取’;“抓紧时间”口语化,不符合通知要求,改为“及时”。
故答案为:①“照顾到”改为“满足”;②“打算”改为“计划”;③“剩余的钱”改为“余额”;④“拿走”改为“领取”;⑤ “抓紧时间”改为“及时”。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
等。
四、写作(60分)
22.(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顺利地从初中跨入了高中。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有一股力量,推动你的成长。这种力量,或许是你的理想,或许是长辈的期望,或许是你的经历……
请以“ ▲ ,给了我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在标题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给了”,一个是“我”,一个是“力量”,也就是写能够给我精神上带来正能量。可以是某个在人生路上给予关怀的人如老师,父亲,陌生人,别人”(当代或者历史名人);可以是一个物,如书籍,一句鼓励的话,名言;可以是一个神态,如一个微笑,一格眼神……选取自己熟悉的来进行补充题目,这样就能很好的进行正文的写作。行文结构上,可以在文前加一段优美的文字作为题记;也可以在文章中加入几个相得益彰的小题目;也可以把一般人使用的第三人称写法改为第一人称,等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入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到西周中叶,形成了覆盖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礼乐文明。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产生儒家学说的母体。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根植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根深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出礼乐是以人的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他同时又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以礼为仁的前提。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但儒学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因此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的生机。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中华礼乐文明以天为最高神明,其他各种自然与社会要素均被整合到天命和天道信仰之下,这种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天命和天道,是任何文化与信仰都不能否定且必然包括的。同时,儒家崇尚和而不同,反对单方面的强制,这打开了与各种外来文化沟通融合的大门。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方面,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被长期激进的反传统摧毁;另一方面,儒学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远。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被否定和解构之詹的必然选择。而一旦脱离了与生活的联系,丧失了儒学思想借以栖身的礼乐制度,儒家也就从一种以天下体系为特征的文明形态,异变为一种只能满足少数人形而上学思辨兴趣的哲学理论,儒学本身也就丧失了其平治天下的恢宏精神追求,此种追求本来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神魂所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建礼乐文明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的人伦规范,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成于西周中叶的礼乐文明孕育了儒家学派,为儒学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
B.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学知行合一的特点,但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
C.孔子创立的儒学,与近代哲学化后的儒学,虽有相似之处,但功能与价值大不相同。
D.儒家的核心思想赋予了中华礼乐文明巨大的包容空间,使它能够涵融各种外来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礼乐文明的形成过程,然后论述它对儒学和外来文化的“母体”意义。
B.文章三处引用孔子的言论,简洁精当地揭示了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
C.文章剖析了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为揭示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奠定了基础。
D.文章指出近代传统儒学向哲学转化的利弊,并揭示了产生这种转向的社会根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春秋时期没有出现礼崩乐坏的状况,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学就不会建立起来。
B.孔子认为礼乐应根植于人的真情,这表明他对周礼中的形式主义弊病持反对态度。
C.如果礼乐制度在近代没有被摧毁,那么儒学平治天下的精神追求就不会丧失。
D.让儒学重新融入社会基层,成为百姓日用人伦规范,是礼乐文明得以复兴的关键。
(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稻米传奇
文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起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有删改)
4.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恒河流城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B.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
C.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
5.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
B.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
C.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
6.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黄河入海
叶梅
①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②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③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④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⑤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不已。
⑥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⑦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⑧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⑨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⑩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
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不屈不挠地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201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追溯古人关于黄河源的古老记载时,还联想到了文成公主赴藏和亲的历史往事,这些内容使黄河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B.文章描述了黄河从雪山到海洋惊险传奇的漫长历程,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黄河在上游、中游、下流和入海口处的不同特点。
C.文中写黄河有的河段“只剩了浅浅的水面”,而入海口处则是“排山倒海的波涛”,是为了通过不同的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
D.“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两者是指蓝色和黄色。黄色河水汇入蓝色的大海,作者称这一景象是“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
8.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
9.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应该把本文放在哪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爽,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成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闻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B.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C.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D.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1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称谓。
B.河东,即黄河以东,在文言文中“河”一般特指黄河。
C.元和,唐朝的一个年号,“庆历四年春”的“庆历”是宋朝的年号。
D.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也可指天子的军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少有才华。他小时候就聪明出众,富有文采,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当时同辈都推崇他。
B.柳宗元受到器重。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人禁宫之中,一起商议大事。
C.柳宗元重视友情。刘禹锡被调任播州刺史,柳宗元担心刘禹锡不方便去蛮地做官,请求与刘禹锡互换任地。
D.柳宗元提携后辈。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一些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会成为名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晋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②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4.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15.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16.(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曹操《观沧海》中“ , ”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 ,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3)在《出师表》的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为凸显毛泽东文章的风格特点,作者进一步将毛泽东的文章定位为政治家文章:“古今文章家有两种,一是纯文人,一是政治家。”作者对政治家文章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在中国古代文章经典中,政治家文章( )。毛泽东则是中国历代政治家文章中的第一人。他指出:“只有政治家才能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___________之势,纳雷霆于文字,___________、摧枯拉朽,宣扬自己的政见。这种文字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毛文属于这一类。劳其心,履其险,砺其志,成其业,然后发之为文。文章只是他事业的一部分,如___________,是虎之须、凤之尾。”在政治家文章中,“毛文是一个经典,一个不可复制的经典……毛文堪称___________”。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只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具有极高的成就
B.不只具有极高的成就,而且占有相当的比例
C.不只具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占有极高的成就
D.不只占有极高的成就,而且具有相当的比例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群雄逐鹿---排山倒海---九牛一毛---前所未有
B.排山倒海---群雄逐鹿---九牛一毛---空前绝后
C.排山倒海---群雄逐鹿---冰山之一角---前所未有
D.群雄逐鹿---排山倒海---冰山之一角---空前绝后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文字不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是用笔写出来的。毛文属于这一类。
B.毛文属于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是用笔写出来的。
C.毛文属于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
D.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毛文属于这一类。
20.(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文虽然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外除了华裔之间使用中文外,① 。而近日一则“国外2500万人正在学中文”的消息,无疑有力地佐证了:中文已经成为世界语言,是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
在所有人欣喜于“中文越来越国际化”的同时,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② ?随着“国外2500万人正在学中文”的消息一起出现的,还有一张媒体整理的“100个容易读错的汉字”。留言区超过一半的网友表示,自己基本都读错了。更有网友感慨:③ !
21.(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下面一则通知正文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通 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级。请广大师生于6月23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四、写作(60分)
22.(2022高一下·蒲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顺利地从初中跨入了高中。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有一股力量,推动你的成长。这种力量,或许是你的理想,或许是长辈的期望,或许是你的经历……
请以“ ▲ ,给了我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在标题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1.B项曲解文意,“礼是仁的实践途径”错误,根据原文"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可知,可视为逻辑学上悖论的,是“仁与礼互为前提”,而不是“礼是仁的实践途径”。
故答案为:B。
2.B项以偏概全,“简洁精当地揭示了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错误,文章三处引用了孔子的言论,在第三段,其中第一处“仁者爱人”并未揭示“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
故答案为:B。
3.A项说法绝对,“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学就不会建立起来”说法过于绝对。
B项无中生有,“周礼中的形式主义弊病”错误,从原文“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看不出周礼中有“形式主义”。
D项篡改文意,由原文“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的人伦规范,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复兴的关键所在。”可知,是“在此前提下”,即“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是有条件的。
故答案为:C。
【答案】4.A
5.D
6.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3000年前开始传到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4.A项,“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原因错误。原文是“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故答案为:A。
5.D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作文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并未提到“稻米文明取代了粟作文明”。
故答案为:D。
6.本题要求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首先确定答题区域为“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稻米的传播之路: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3000年前开始传到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故答案为: 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3000年前开始传到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答案】7.C
8.①交待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概括文章所写的基本内容;②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从历史到现在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③突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写黄河投入海并终于化作海,形象地暗示文章的主旨。
9.示例一:应放在“神州揽胜”一栏。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②主旨是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示例二:应放在“文明探源”一栏。①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的描写,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②主旨是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全文,从内容、手法、主题、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7.C有的河段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是“前些年”的事,不是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也不确切,不是本文要表达的内容,属于人为强加。
故答案为:C。
8.本文描述了黄河从雪山到海洋惊险传奇的漫长历程,展现了黄河在上游、中游、下流和入海口处的不同特点。从内容上,以“黄河入海”为题,概括和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地暗示文章的主旨;从结构上,“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以“黄河入海”为题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9.本题中“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实际上代表了两类不同的内容和主旨,“神州揽胜”侧重自然风光景物的描绘,赞美和讴歌祖国大好河山;“文明探源”侧重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挖掘文明内涵和民族精神。考生分析本文归属时,只要准确理解两个栏目的主旨,并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答案】10.A
11.D
12.B
13.①像母子这样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异方,天各一方;胡,怎么,哪里;若是,像这样。)
②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附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后魏付中济阴会的遗世子孙。曾伯祖父,是唐高祖时的宰相。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终于御史一职。
柳宗元小时候就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其文)精心消减、缜密细致,珍贵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同辈都推崇他。考中进士科,又应试宏峰科,被授任为校书郎、监出县尉。
唐顺宗继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看重礼遇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客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滚准备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他和七名同家一起都被贬了。 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湘南重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遭贬遂,经历卖地的瘴病之苦,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压抑愤恨。他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伤感。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按旧例被调任柳州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调任到播州刺史的任命,诏书下达后,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的母亲健在但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地去做刺史,那里是西南边隔,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 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我和刘禹锡是好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装度也上秦说这事,刘禹锡最终改任柳州刺史。
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压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做奴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那些已经被债主没收的,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父母。江岭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采跟随柳宗元:凡是在柳宗元门下学习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光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装行主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灵柩和妻子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10.“永州司马”作“再贬为”的宾语,应在“司马”后断开,排除CD“蕴”作“郁悼”的谓语,中间不
应断开,排除B故选A译文: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病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作文章。
故答案为:A。
11.D.“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错误;京师就是指国都,京畿才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故答案为:D。
12.B“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错误。原文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可见重视并把他引入宫中的是王叔文和韦执谊,不是唐顺宗。
故答案为:B。
13.①异方:天各一方;永诀:永远诀别;执友:挚友,好友;胡:怎么,哪里;若是:像这样。译文: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②质:抵押;没:没收;革:革除。译文: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
【答案】14.C
15.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4.“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表述错误,脱离诗歌的内容实际,牵强附会。此联重在写景,为后文抒发离别之情蓄势,毫无“归隐之念想”。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人在颈联中直抒胸臆,表达了因友人离去而心生悲愁的情感,有一种知己契合无缘的怆然;同时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说自己白发顿生,又抒发了人生易老、韶华不再的悲慨。诗人在尾联中同样是直抒胸臆,其中有离别之伤,也有对友人的劝勉之情,“晦盛名”,是说“隐匿盛名,韬光养晦”,诗人希望友人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关怀和牵挂之意蕴含其中。
故答案为: 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
16.【答案】(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需注意“ 澹澹 ”“ 竦 ”“ 疲弊 ”的书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答案】17.A
18.D
19.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要考虑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陈述句式一致、内容衔接一致。题干选取的句子在语段中一般起着过渡性作用,因此在解答过程中要多考虑前后照应关系。
(2)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3)本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根据类型的特征去排除错误选项.
17.首先注意动宾搭配,应该是“占有……的比例”,“具有……的成就”,排除C、D两项;其次注意“不只……而且……”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语意上“具有极高的成就”比“占有相当的比例”更进一步,故排除B项。
故答案为:A。
18.“群雄逐鹿”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与前面“风云际会”语境一致;“排山倒海”与后面“摧枯拉朽”语意相近,符合语境。“冰山之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符合语境;“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比“前所未有”更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D。
19.画横线部分的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毛文属于这一类”中“这一类”是指“借历史交替……宣扬自己的政见”,所以应前置;“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与“不是用笔写出来的”属于并列关系,突出“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
故答案为:C。
20.【答案】很少有外国人会使用中文;我们自己真的已经学好中文了吗;我还是好好跟外国人一起学中文吧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第一句话说“中文虽然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引出话题——中文,接下来“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外除了华裔之间使用中文外”,说明很少有外国人会使用中文,故此处可填“很少有外国人会使用中文”。第二空处,前文说“在所有人欣喜于‘中文越来越国际化’的同时,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说明此处应填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后文“随着‘国外2500万人正在学中文’的消息一起出现的,还有一张媒体整理的‘100个容易读错的汉字’”,此处应填“我们自己真的已经学好中文了吗”。第三空处,前文说“留言区超过一半的网友表示,自己基本都读错了”,说明中文没学好,但是“国外2500万人正在学中文”,故此处应填“我还是好好跟外国人一起学中文吧”。
故答案为:很少有外国人会使用中文;我们自己真的已经学好中文了吗;我还是好好跟外国人一起学中文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衔接语句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关键是要是对语言环境的把握和对关键词语的分析,通过阅读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的词语前后呼应的内容,进而确定补写的内容使上下文相衔接。
21.【答案】①“照顾到”改为“满足”;②“打算”改为“计划”;③“剩余的钱”改为“余额”;④“拿走”改为“领取”;⑤ “抓紧时间”改为“及时”。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语言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口语化。“照顾到”是口语,用在通知中不够严肃和庄重,应改为“满足”;“打算”倾向于口语,并且是一种不太成熟的、非正式的计划,用在通知中不符合要求,应改为“计划”;“剩余的钱”是口语,用在通知中不规范,不符合语体要求,应改为“余额”,“拿走”是口语,不符合通知要求,应改为“领取’;“抓紧时间”口语化,不符合通知要求,改为“及时”。
故答案为:①“照顾到”改为“满足”;②“打算”改为“计划”;③“剩余的钱”改为“余额”;④“拿走”改为“领取”;⑤ “抓紧时间”改为“及时”。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
等。
22.【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给了”,一个是“我”,一个是“力量”,也就是写能够给我精神上带来正能量。可以是某个在人生路上给予关怀的人如老师,父亲,陌生人,别人”(当代或者历史名人);可以是一个物,如书籍,一句鼓励的话,名言;可以是一个神态,如一个微笑,一格眼神……选取自己熟悉的来进行补充题目,这样就能很好的进行正文的写作。行文结构上,可以在文前加一段优美的文字作为题记;也可以在文章中加入几个相得益彰的小题目;也可以把一般人使用的第三人称写法改为第一人称,等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