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6-03 17:3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必修I第三单元第三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一)
课程标准
●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
2、了解地球表面差异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及产生的主导因素
3、能运用自然地理环境分异规律,解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比,区别纬度地带性分异与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及主导因素。
2、通过教材活动3——4讨论、总结山地垂直分异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及分析南北坡地带性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价值与情感
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是绝对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让学生明白如何客观正确的认识世界。
通过江西“红色沙漠”案例加强环境保护,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资源观。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五、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I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
II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3分钟)
教师提问:“一母生九子” 停顿(让学生自己说出后半句“连母十个样”)
教师出示图片:这是浙江嵊州市最高峰西白山(海拔1677米)的植被在照片和城市森林公园植被照片。
提问:同为嵊州市的两个只相差50千米的地方,植被相同吗?学生比较后回答:不同。
深入:距离再大一些呢?植被回怎么样呢?
提问:你们去旅游到达最远的是什么地方?能不能说说该地旅游在植被、风土人情最大的特点?(选择最南与最北的旅游地比较)
教师:距离越大植被、气候相差越大,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正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只要内容。
二、新课(30分钟)
阅读教材P79的第2自然段,回答:什么叫地域分异规律?(2分钟后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和海南岛、浙江、北京、黑龙江景观图,阅读教材P79第2自然段,
讨论:这些区域景观有什么差异?
这些景观有的变化,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分异规律有什么特点?
造成分异的原因是什么?
选出代表回答,教师总结(共5分钟):
(一)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主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热量
2、方向:大体沿纬线(南北)方向更替,沿经线(东西)方向延伸
深入:出示亚欧大陆0°经线(赤道到极地)的植被景观图,教师提问
问题:这反映了景观的哪种差异?——————纬度地带性差异(集体回答)
造成这中差异的原因是?——————热量
课后思考题:出示亚欧大陆30°N(赤道到极地)的植被景观图,思考问题(允许讨论查找资料):
问题1:大陆东西部的景观数量有否差别?类型是否相同?
问题2:类型不相同主要在哪个纬度范围内?
问题3:东西不同的景观差别主要表现在哪里?
问题4:造成东西部景观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出示中国北纬40°(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景观分布图,阅读教材P80的第1自然段,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问题:这些区域景观有什么差异?
这些景观有的变化,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分异规律有什么特点?
造成分异的原因是什么?
选出代表回答,教师总结(共5分钟):
(二)、干湿地带性分异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主要影响因素:海陆位置差异————降水
2、方向:大体沿经线(东西)方向更替,沿纬线(南北)方向延伸
深入:出示欧洲西海岸出发,沿40°N向东的景观图,与中国沿40°N向西的景观图比较,两者有否差别?原因是什么?(学生集体讨论,教师总结,5分钟)
出示中国珠穆朗码峰南北坡景观分布图,阅读教材P80——81相关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珠峰山顶和山麓景观有什么差异?
这些景观有的变化,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分异规律有什么特点?
造成分异的原因是什么?
珠峰南北坡景观有什么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选出代表回答,教师总结(共5分钟):
(三)、垂直分异规律
1、主要影响因素:水和热量
2、方向:山顶到山麓(垂直方向)
3、南北坡差异:迎风坡和背风坡导致水热有差异
表现:雪线的高低、同一植被分布上限等。
拓展:大陆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的差异材料。
深入:出示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地带性景观图,引入基带等概念。比较垂直差异和同经度纬度景观的比较。(能根据山脉基带的景观判别山脉纬度高低、南北坡等)
(四)地方性差异规律(5分)
自学教材P82相关知识。
出示江西“红色沙漠”的材料和相关景观图及地形图,讨论回答:
问题1:该景观分布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
问题2:为什么出现“红色沙漠”?
教师总结,而后进行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
集体朗读教材P78第1自然段和P81第1段自然的内容,再次明确什么是地理环境差异性并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是绝对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回顾学生旅游地景观差异的相关内容。
三、教师总结(省略)
出示四种规律的知识表格
四、课堂练习(省略)
III板书
第3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球表层差异的表现
二、分异基本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
(二)经度地带性
(三)垂直地带性
(四)地方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