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6:2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详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默写《登幽州台歌》《望岳》,同桌互批。 二、学习《登飞来峰》 (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学生简介诗人,教师适当补充。 示例: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4.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处。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交流: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交流: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仕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3.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交流: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的理解。 4.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三、学习《游山西村》 (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解诗题,知诗人。 学生简介诗人,教师适当补充。 示例:陆游,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3.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二)分析研讨,明晰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诗,正音。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进行指导。 ①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 ②“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交流: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村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③“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村民的什么品格? 交流:用村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④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 交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世间事物都是消长变化的,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 ⑤“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意思通常指什么? 交流: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三)背诵诗歌,迁移拓展。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的意思的。 交流:生活中谁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心中怀有希望,就会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学生在组内交流。 四、学习《己亥杂诗(其五)》 (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小组内学习这首诗,要求: 1.了解诗人及其写这首诗的背景。 2.采用灵活的形式反复朗读。 3.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表明诗人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品格。 (二)研读诗歌,体悟感情。 名句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交流: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三)熟读成诵,下笔默写。 五、课堂检测 (一)阅读《登飞来峰》,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2.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王安石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案: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对王安石的 《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畏”显示出诗人的自信,表达了诗人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诗人希望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二)阅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三)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回答问题。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志。 答案:表明诗人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品格。 六、课堂小结 《登飞来峰》寄托了王安石的雄心壮志,《游山西村》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乐观向上的明丽画卷,《己亥杂诗(其五)》则让我们思考如何才是爱国奉献。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