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课时。
结合《探究在线》(一本通“预习助记”)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让我们再次带着缅怀的心情走近鲁迅的世界。仔细阅读萧红写的这篇回忆文章,感受鲁迅的崇高形象,领略鲁迅的伟大人格魅力。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关于鲁迅的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
1.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思考,交流:①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②鲁迅先生“走”的情态;③写鲁迅先生生活俭朴的琐事;④鲁迅先生热情待客,不舍昼夜地工作;⑤写鲁迅先生品鱼丸,足见他处事细心;⑥鲁迅先生生病、去世的情景。
这些生活片段中,其中写得较详细的是鲁迅先生生病、去世的情景;写得较简略的是鲁迅先生“笑”的情态、鲁迅先生“走”的情态。
2.思考,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思考,交流: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3.如果把第二段和第一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因为萧红这篇文章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鲁迅先生才更显得真实而有个性。所以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深入研读讨论
1.提问: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但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鲁迅的平凡可亲,也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讨论、交流:
鲁迅的笑,魅力十足。“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还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鲁迅的动作,个性飞扬。鲁迅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运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的饮食,简单随意。鲁迅“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鲁迅的通信,爱意浓浓。“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2.揭示主旨
(1)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而不是其他篇目?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个性特点?
(2)请学生朗读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
探讨,交流,朗读。因为这篇文章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幽默、睿智、热情、宽容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三、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资源链接
鲁迅挽联赏析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的寓所里逝世。巨星殒落,噩耗传来,举国痛惜,不少名人挽联缅怀一代伟人。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上联概括地写出了鲁迅著作的最大特点,下联号召人们必须化悲痛为力量,才能学好鲁迅的战斗精神。“莫作空头文学家”本是鲁迅先生留下的遗言,蔡先生把这句话用到自己的对联里边,先表示这是鲁迅先生的“遗言”,再表示这也是作者的“心愿”。)
◇要打巴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喜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陈毅挽鲁迅。此联文辞精练,寓意深刻,既是对鲁迅思想的热情歌颂,也是学习鲁迅思想英勇斗争的一种号召。)
◇一生不曾屈服,临死还要斗争。(章乃器挽鲁迅。上联与下联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孙伏园挽鲁迅。这副对联是由鲁迅的作品和他主编的刊物组成的,它概括了鲁迅战斗的一生。)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饮诵二心,憾于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郭沫若挽鲁迅。此联含义颇深,当时鲁迅被誉为“中国的高尔基”,而这两位文坛巨星仅隔四个月先后殒落,下联是说自己虽系鲁迅知音,却无一面之缘。)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右,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斯诺挽鲁迅。联语贴切生动,既有名著嵌入,又能赞叹结合,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佐藤村夫挽鲁迅。此联以排比手法,“三有”对“三无”,歌颂了鲁迅的伟大功绩和高尚情操,切人切事,要言不烦。)
四、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练习部分。
·神态笑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琐事待人接物爱护青年支持革命
·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读书写作博学广识克己待人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