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的个案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个案)
复备人所在单位 上课时间 2013.3.25
主备人 复备人 课型 复习 课时 1
课 题 陋室铭
教
学
目
标 知识能力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方法 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学 习 重 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
学 习 难 点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检测卷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二次复备
教学环节 教师引领、点拨 学生活动
一、作者、作品 二、熟译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三、内容分析: 四、拓展迁移 一、作者、作品:选自《全唐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二、文体:铭文熟译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内容分析: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 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小结:本文作者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拓展迁移1.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2.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3. 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本文作者追求的是哪方面的?你是否与他的观点一致?4. 《陋室铭》和《爱莲说》对比理解: 回忆作者作品,背诵“铭” 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 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 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问题引领,探究合作 1.联系现实,发表见解2.讨论归纳:层次结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结构上,两文开头都不是开门见山,而是从别的事物着笔,引出主旨,转入正题。《陋室铭》开头两句设两个比喻,引出第三句,以山水引出陋室。《爱莲说》开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再特举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两文开头以宾衬主,意境高远,耐人寻味。除此之外,两文都从多方面对所描写的事物作了细致而传神的描绘。《陋室铭》从室外景色、朋友交往和思想情趣等三个方面刻画了陋室主人的胸襟、气度,由表及里。《爱莲说》从七个角度描写莲的可爱之处,比喻君子的品格。两文结尾同样含蓄隽永。《陋室铭》引证典故得出“何陋之有”的结论。《爱莲说》结尾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不同作用进行评价,不仅肯定了莲花的品质,也点明了莲花的比喻义,表达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在思想内容上,《陋室铭》表现了作者高洁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爱莲说》表现了自己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都表现了作者傲岸清高的思想。在写作特点上的共同之处是托物言志。《陋室铭》借陋室传达自己讲究道德修养的思想。《爱莲说》借莲花比喻君子洁身自好的情操。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 “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 友:学问渊博的来客 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不陋”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 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原因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 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个案)
复备人所在单位 温家庄中学 上课时间 2013.3.25
主备人 付建芳 复备人 王晓丽 课型 复习 课时 1
课 题 陋室铭
教
学
目
标 知识能力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方法 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学 习 重 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
学 习 难 点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检测卷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二次复备
教学环节 教师引领、点拨 学生活动
一、作者、作品 二、熟译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三、内容分析: 四、拓展迁移 一、作者、作品:选自《全唐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二、文体:铭文熟译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内容分析: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 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小结:本文作者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拓展迁移1.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2.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3. 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本文作者追求的是哪方面的?你是否与他的观点一致?4. 《陋室铭》和《爱莲说》对比理解: 回忆作者作品,背诵“铭” 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 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 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问题引领,探究合作 1.联系现实,发表见解2.讨论归纳:层次结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结构上,两文开头都不是开门见山,而是从别的事物着笔,引出主旨,转入正题。《陋室铭》开头两句设两个比喻,引出第三句,以山水引出陋室。《爱莲说》开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再特举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两文开头以宾衬主,意境高远,耐人寻味。除此之外,两文都从多方面对所描写的事物作了细致而传神的描绘。《陋室铭》从室外景色、朋友交往和思想情趣等三个方面刻画了陋室主人的胸襟、气度,由表及里。《爱莲说》从七个角度描写莲的可爱之处,比喻君子的品格。两文结尾同样含蓄隽永。《陋室铭》引证典故得出“何陋之有”的结论。《爱莲说》结尾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不同作用进行评价,不仅肯定了莲花的品质,也点明了莲花的比喻义,表达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在思想内容上,《陋室铭》表现了作者高洁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爱莲说》表现了自己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都表现了作者傲岸清高的思想。在写作特点上的共同之处是托物言志。《陋室铭》借陋室传达自己讲究道德修养的思想。《爱莲说》借莲花比喻君子洁身自好的情操。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 “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 友:学问渊博的来客 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不陋”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 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原因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 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