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

文档属性

名称 获得教养的途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03 20:3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获得教养,能提高生存质量,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1877--1962),20世纪德国文学的重要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希特哈尔德》(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儿德蒙》(1930)、《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赫尔曼·黑塞(1877--1962),20世纪德国文学的重要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希特哈尔德》(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儿德蒙》(1930)、《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赫尔曼·黑塞(1877--1962),20世纪德国文学的重要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希特哈尔德》(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儿德蒙》(1930)、《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每小节段落大意一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教养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要以个性和人格为前提强调要阅读杰作阅读杰作的态度论证阅读杰作的作用二第六段:第七段:以儿童阅读为例,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以重复阅读,获得新感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第一段 作者是如何界定”修养“和”教养“的呢?请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内容回答。第一段 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呈现形式是什么? 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什么是”教养“? “教养”就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是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第一段 这段文字作者给我们指出了“生存手段”与“生存境界”的区别。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生存境界是指: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
生存手段是指: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第一段
作者一方面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说“教养就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是为了精神与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就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第二段
作者说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为什么?这里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
因为通过研读世界文学,能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从而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深入研读世界文学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1、可以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
2、可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3、能使我们集中心智。
4、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第二段 作者在这里强调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完善自我,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高尚、有意义。第二段第三段 “有的人一生中只读郭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这里倡导的是怎样的读书观?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不追求数量,只追求心灵的获得。阅读的本质不在于积累某些知识、提高某种技能,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一个人没有个性和人格,一切努力也是白费。第三段 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因为个性和人格是一个人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前提,也就是说,读书人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只有这样的人,才把读书看成是获得教养、获得生命意义的途径。第四段作者认为“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轻视书籍的表现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分条列举。(1)不愿埋头读书,只图生活享受。
(2)只看报纸和流行文学,不读经典作品。第四段 什么是杰作?我们为什么要读杰作?杰作是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
杰作是人类文化思想的结晶,学习杰作是我们获得教养的途径。第四段“不错,读得太多可能…………倾心于书”我们应如何理解这段话?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读书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不能成为生活的目的。但现实是,不是读的太多,而是太少。而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应该倾心读书。第五段“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杰作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对阅读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是我们获得教养的途径。第六段 作者以儿童阅读不同发展趋势为例,形象地介绍了两类不同的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这两种类型进行概括。 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看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
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魔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新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第六段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试划分并概括大意。第一层:只有少数人成为读书家。
第二层:读书能将人带入美妙的境地。第六段 课文种“他们把这个世界……召唤和复苏”,从修辞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1、将书的世界比喻成幼儿园、大公园、城市和国家、原始森林等美好的事物。
2、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形象,活泼传神,能唤起读者对书的美好的感受。第六段第一段中与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话相呼应的一句话是什么?真正的修养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第六段 这段文字与中心论点有何联系? 本文论述的是读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段文字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读书可以使人进入美妙的境界,而这正是作者所阐述的教养的较高境界。第七段
文中说“每一位思想家……的共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经典之美和魅力是无穷的,因而它能常读常新;阅读者生活阅历的丰富、知识水平、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也使他在阅读经典时获得新体验、新认识、新理解。
第七段
作者在举自己例子时说“它完全变成了另一本书”,另一本书是什么意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反复阅读后对书有了新的认识,看出了它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
反复而认真的阅读经典能给我们带来巨大收获
第七段
文章最后一句话中“斑斓锦缎”指什么?“真正的读者”指哪些人?“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是什么?
A:各民族语言汇聚成的“世界文学”
B:指通过阅读获得了教养的人们
C:实现了自我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后,新体现出来的人类共同的精神。如:爱、对生命的敬重等
全文共7个自然段,分为两部分?段意是什么?
① ②③④⑤ / / ⑥⑦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阅读的杰出作用
阅读经典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作 业:完成《同步新课标》
“水平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