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涸(gù) 坍塌(tān) 枯树(kū) 慷慨无私(kǎi)
B.流淌(tǎng) 应征(yīng) 浇灌(guàn) 刨根问底(páo)
C.鲜嫩(nèn) 缝隙(xī) 湿润(rùn) 沉默寡言(guǎ)
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毫无遮拦(zhē)
2.选择填入横线用词最恰当的一项( )
我曾想,初到这片________的土地,牧羊人心中是否感到________?然而,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播下树种终使荒漠变成绿洲,这份________让人多么________啊!
A.贫瘠 惆怅 坚持 敬重
B.贫乏 怅然 坚持 敬重
C.贫瘠 怅然 执着 钦佩
D.贫乏 惆怅 执着 钦佩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③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
④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⑤那年,他已经87岁了。
A.①⑤③②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⑤②①④ D.③①⑤②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普通”为褒义词。
B.“力量”和“上天”是名词。
C.“觉得”和“想到”是动词。
D.“心底里”是名词。
评卷人得分
二、基础知识综合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拷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xì,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干涸______坍______塌 缝xì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的“生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倒西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三、综合性学习
8.综合实践。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
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
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以内,语言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四、语言表达
9.语言运用——修改病句。
(1)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1)请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能以“无题”为题,不能超过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这幅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④“老朱,我也老了。”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 多吧,绝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儿啊,现在是又……”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儿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儿。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根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⑾“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⑿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⒀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噓不已。
⒁“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⒂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 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⒃蓝天,白云,青翠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⒄“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⒅“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⒆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原文有删改)
12.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⒁和⒅段中两次写到老康“哭了”,但原因不同,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 段中的画线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15.第⒃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6.文章⒄—⒆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评卷人得分
六、作文
17.本文采用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来描写牧羊人,使得牧羊人形象很丰满,高大。请你也用一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可只用一种方法,如外貌描写,100字左右)
评卷人得分
七、填空题
18.文学常识对对碰。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19.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所给意思写出词语
(1)干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坍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硬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6)_________:刨出根子追出底细,比喻追究底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A、干涸(gù)——干涸(hé);B、应征(yīng)——应征(yìng);C、缝隙(xī)——缝隙(xì);D项正确。
2.C
解析:“贫瘠”意为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 ;“贫乏”意为贫穷,穷困;枯竭。这里形容土地,所以用“贫瘠”。“惆怅”有忧愁、苦闷、痛苦之意;“怅然”是不如意,失望,不痛快的样子。这里写牧羊人面对贫瘠土地的感觉,用.“怅然”。“坚持”有两意,“坚”即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持”即持久,有耐性。“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执着”指对于某件事某个人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追求或努力。此处重在强调牧羊人的追求不舍,所以用“执着”。 “敬重”的意思是恭敬尊重,“钦佩”意为敬重佩服。这里应该强调出佩服之意,用“钦佩”合适。
故选C。
3.C
解析:试题分析:A“这里……像马蜂窝一样”比喻。B“狂风……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比喻。D“薄雾,像地毯一样”比喻。
4.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B项是几个并列的短语,应该把顿号改为逗号;C项应该把“幸福”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D项应把“公家的”后边的问号改为逗号。
5.A
解析:这是一个记叙性的语段。(1)第①句和第⑤句都和时间有关,第①句是概述性的句子,并且点明了年份,故应该放在首位,第⑤句的“那年”承接第一句的“1945年6月”,故①⑤。(2)第②、第③、第④句都是写再次来到这里的感受和见闻,第③句写路的变化,“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是起点,是见闻的开始,故应该在前;第②句写空气的变化,第④句写空气中的气味和声音,故第②句在第④句之前;故③②④。语序是①⑤③②④,故选A。
6.A
解析:A.表述错误。从感彩看,“普通”为中性词。
7. (1)hé tān 隙 (2)拷焦 烤焦 (3)活力生命力 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解析:(1)注意“涸”“坍”字不要读半边。
(2)要结合语境,据义定形。“烤焦”指加热过头,被加热的物体碳化。因此应用“火”字旁的“烤”。
(3)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词。生气,既有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的意思,也指活力、生命力、生机。结合语境“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理解,这里指“活力、生命力”。东倒西歪:①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②形容物体杂乱地歪斜或倒下的样子。“风吹得人东倒西歪”意思是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8. (1)信息里同时体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美丽中国”这三个要义 (2)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 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 HB为 “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那么多烟花。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在生活和身体上多关心爷爷,或在爷爷生日那天种一棵纪念树,等等,放花炮既不能为爷爷带来任何好处,还污染环境,影响邻居……
解析: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本段文字由三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阐述一个方面的内容,因而,对内容的概括,宜采用句意合并的方法。即筛选出每句话的核心内容,然后综合起来加以概括。(2)考查标志、图标所蕴含的寓意。作答时要认真阅读画面上的内容,包括颜色、线条、文字、图案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后组织语言整合作答。(3)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写清劝说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9. 删去“没有”。 “飘扬”改为“飘荡”。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1)否定不当,“难道……不为……”已经是双重否定了,表肯定的意思,不能在用“没有”一词,故删去“没有”。(2) “笑声”与“飘荡”搭配不当,应将“飘扬”改为“飘荡”。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10.①牧羊人是一个勤劳淳朴、沉默寡言、坚忍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牧羊人种
树,不在乎在谁的土地上种,不在乎树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不知道,一直这样,
一个人种着树。②他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收拾房间、
清洗餐具等细节可以看出。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从牧羊人种树,不在乎在谁的土地上种,不在乎树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可知牧羊人是一个勤劳淳朴、沉默寡言、坚忍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从牧羊人挑选橡子、收拾房间、清洗餐具等细节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
点睛: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1. (1)示例:守株待“伐” 示例:呼吁人们要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理解能力。仔细观察这幅漫画,一个手举斧头的人,在一棵幼苗的旁边守候着,等待幼苗长成大树后砍伐掉。据此可以用“耐心等待”“ 守株待‘伐’”等来命题。然后在了解漫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寓意。等待一颗小树长大成才,以便砍伐,这说明大树已经被砍完了,这就归结到人类滥砍滥伐,无情破坏大自然的主题上来了,由此就可分析出漫画寓意。这个寓意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揭露了什么,一是提倡什么。
12. ③老朱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山林 ④两个年轻人继承父亲志愿来守护山林
13. 为朋友离开而悲伤 为守山后继有人而欣慰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朱”比作“松树”“山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走路的姿势,“挺拔”“沉稳”与前文“弓着腰”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完成了守护大山使命的自豪与从容。
15.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山中景色的特点,渲染出清新美好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了铺垫。
16.交代了老朱离开山林后去世的情况,补充交代了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事情,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揭示并深化了主题,讴歌了代代相传、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
【解析】
12.
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照题目中的提示,先找到所示的两个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的相关性,以情节中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要素概括另两个情节,语言要简洁通顺。如: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13.
本题考查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等。第⒁段中老康哭是因为老朱退休了将回到镇上,和自己分开,老康不忍心和好朋友分开,感到伤心和不舍。第⒅段中因为老朱的儿子朱明泽和老陈的儿子陈遗志继承父辈的任务,来到山上守山,老康觉得后继有人,流下了欣慰、感动的泪水。
14.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根据“像……一样……,像……一样……”,确定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②段中的外貌描写“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确定该句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再联系后文对老朱离开大山的原因的交代可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表明他默默守护山林,无怨无悔。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5.
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根据“蓝天”“白云”“树林”,确定该句是自然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从所写景物的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与后文情节的联系等方面思考。这里的环境描写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做铺垫。
16.
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细读⒄—⒆段,明确其主要内容:朱明泽父亲去世→陈遗志父亲牺牲→他们帮父亲看山→老康倍感欣慰。可采用以下模式具体作答:交代了……(事情),揭示了……(主题),结构上……(情节完整/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表达了……(感情)。最后三段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
17.示例:我的老师有一张圆圆的脸,两道弯弯的眉毛下有清澈、明亮的眼睛,高高的鼻子下面是樱桃一样的小嘴巴。平时她总是把漆黑浓密的头发扎起来,发辫中露出漂亮的发夹,可好看了,我们的老师是一个美丽而又温柔的人。
解析:这是一篇小作文。根据要求,采用多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例如,描写自己的妈妈,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妈妈的美丽温柔;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妈妈的勤劳能干;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妈妈的善良幽默;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完成这篇小作文,可以只运用一种描写方法,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点睛】
这是一篇描写人物的小作文。人物是靠各种描写来表现的,在刻画人物性格时,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外貌能说明人物的处境、身份和职业等特征,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心理描写则能直接反映人物的特点。多角度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18. 让·乔诺 法
【解析】
略
19. (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身体健壮。 培育练就。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需注意积累。
干涸(gān hé):(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
坍塌(tān tā):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硬朗(yìng lang):身体健壮。
造就(zào jiù):培育练就。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注意“毛”不要写成“茅”。
刨根问底(páo gēn wèn dǐ):刨出根子追出底细,比喻追究底细。注意“刨”字不要写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