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8 09:4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中华先民的出现
1.旧石器时代---为生存而奋斗
(1)新、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区别
制作石器的方法不同:前--打制,后--磨制
时间分界:1万年前或后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比较 形状 用途 制作方法
旧石器 简单、粗糙 剥去动植物的毛皮、果皮 砸打
新石器 光滑、钻孔、有造型 种植农作物的农具 打磨结合
一、中华先民的出现
1.旧石器时代----为生存而奋斗
(1)新、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区别
(2)典型文化遗址
(3)特点
①使用打制石器;②已经学会用火;③从事渔猎采集; ④过着群居生活; ⑤过着迁徙生活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70万年
70-20万年
一、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
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土地肥沃
水源充足
适合生存
课本P2思考点: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结合课本P3列举新石器前、中、晚时期代表性文化遗存。
①前期:江西仙人洞(距今1万年);
②中期(距今7000-5000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③晚期(距今5000年):
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
2.新石器时代---为安定而奋斗(特点)
(1)物质生产
①石器打磨结合;
②原始农业出现:刀耕火种(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③开始饲养家畜;④大量使用陶器;
⑤掌握养蚕缫丝和酿酒技术。
(2)社会发展程度
①进入定居时代
②进入文明时代:私有制、贫富差距、阶级分化
③精神生活兴起:绘画、音乐、舞蹈、玉文化、图腾文化
2.新石器时代---为安定而奋斗(特点)
(1)物质生产
(2)社会发展程度
(3)社会发展规律
①考古发现是实证历史重要途径;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③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
一、中华先民的出现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或: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1.传说时代—夏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材料一: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 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思考:传说时代社会组织形式及社会性质的变化。
①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早期国家
②社会性质转型: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材料二到材料三说明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怎样变化?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1.传说时代—夏
①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早期国家
②社会性质转型: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③最高权力继承: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夏启)
国家性质:天下为公 →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 → 传子
2.信史时代:殷商、西周
材料一:殷商时期占卜用的龟甲
材料二:夏朝犯了许多罪恶,
上天命我去诛灭它…我畏惧上帝,不敢不去征伐。
材料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材料四:自成汤咸至于帝乙,不敢自暇自逸,别曰其敢崇饮,越在外服、候、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越百姓、里君、罔敢湎于酒。
思考:哪些考古发现证明殷商存在?
商朝采取何种管理制度?有何意义?
材料体现信史时代中国早期国家具有哪些政治特征?
2.信史时代
(1)殷商(前1600—前1046年)
①依据:殷墟的发掘、甲骨文的发现及青铜铭文等
②实行内外服制度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意义:扩大了商朝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
③早期国家政治特征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④奴隶社会农业生产方式:集体劳动、耒耜锄耕
(文化)
(政治)
(经济)
2.信史时代
(1)殷商(前1600—前1046年)
(2)西周(前1046—前771年)
A.政治
※分封制
①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②诸侯义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③诸侯权力:世袭封国权、行政治民权、征派赋役权、军事征伐权
④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⑤影响:积极—疆域扩展;中央对地方实现间接控制;
消极—诸侯独立性大,易形成割据。
(以王族为主)
2.信史时代
(1)殷商(前1600—前1046年)
(2)西周(前1046—前771年)
A.政治
※分封制
※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巩固分封制,强化王权(互为表里)。
B.经济:※井田制——土地制度
性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不能买卖)
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皆在商朝已存在,西周完善,春秋瓦解,战国废除。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1.传说时代—夏
2.信史时代
(1)殷商(前1600—前1046年)
(2)西周(前1046—前771年)
A.政治:分封制、宗法制
B.经济:井田制
C.文化:礼乐制
实质: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3.早期国家政治特征
(1)等级森严;以血缘为纽带,家国一体;
(2)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礼强调等级规范;乐缓和社会矛盾。
小结
前771年
前1046年
约前1600年
西周


约前2070年
约5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
约1万年前
早中期
晚期
旧石器时代
约200万年前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
奴隶社会(青铜时代)
信史时代
传说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采集/群居
农业/定居
彩陶/粟稻
禅让制
世袭制
内外服
甲骨文
铭文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井田制
黑陶/玉器
1、能为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
A、传说、记载和遗址 B、遗物、遗址和传说
C、遗址、化石和记载 D、化石、遗址和遗物
D
2、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 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B
3、《左传·隐公三年》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重)于虢,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这一现象表明
A.宗法制度趋向瓦解 B.礼乐制度得以强化
C.血缘纽带已被打破 D.分封制度遭到挑战
D
4、“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像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