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2012年香港拍卖会上拍出了约2.08亿港元 (1.75亿人民币)
夺宝竞猜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以1568.8万英镑(2.3亿人民币)拍卖
清乾隆多彩釉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
该瓶于2010年伦敦拍卖会上以5160万英镑(约5.54亿人民币)的价格拍出。这不仅创下中国瓷器的最高价格,也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最高价格。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重点: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难点:宋代社会的新变化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目录
一
二
三
轻絮如雪御霜寒——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海客乘槎访瀛洲——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四
英俊何曾沉下僚——社会的变化
舟楫往来通南北——经济重心南移
一、轻絮如雪御霜寒——农业、手工业发展
为什么要把黄道婆印在邮票上呢?
她改进和推广了棉纺织技术,棉布使用的逐渐普及。
结合课本P60、61以下完成表格。
领域 表现
农业
手工业
稻麦复种制普及;固定经济作物种植;
南方植棉区逐渐普遍;边疆地区的开发。
棉纺织发展;制瓷业出现五大名窑,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矿冶业飞跃发展,煤的普遍使用;印刷业迅速发展。
“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台山市海域)。沉船中出土了18万余件文物精品,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统编历史教研苑】
南海一号宋瓷重见天日
南海一号为什么会沉没在这片区域?
装载的货物能够反映什么历史信息?
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
反映宋代海上贸易繁荣。
结合史料,归纳宋元时商业繁荣的表现
材料一 而宋之南渡,其利尤溥,自和好后,与金国博易,三处榷场,其岁入百余万缗。——(明)沉德符《野获编》
材料二 宋代海上贸易图
材料三 宋代交子图 元代纸币图
材料四 到宋代,城市中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娱乐活动。
二、海客乘槎访瀛洲——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宋与辽夏金贸易,官方设置榷场,民间贸易活跃。
2.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大,开始出现纸币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宋元时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
主要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4.城市兴盛。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大都
新变化:(1)市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
(2)出现商业性娱乐场所;
(3)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4)政府管理相对宽松。
俞大娘商船
为何唐中在运河上会有这种庞大船只出现?反映了什么?
唐代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联系所学,回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唐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结合课本相关内容,回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原因: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和先进工具、技术;
北乱南定;政府重视支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三、舟楫往来通南北——经济重心南移
三、舟楫往来通南北——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一 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北人极少。自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结合史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商业城市分布
材料三 元朝运河、海运图 隋代运河图
1.文化重心南移;
2.北宋科举考试被迫采取南北分卷;
3.带动南北交通运输业发展(漕运、海运)
综合本课前三个子目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政策: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3、中外交往、民族融合加强4、交通:便利(大运河、丝绸之路)5、金融:纸币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6、人民:辛勤劳动
(3)社会关系: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政治观念:门第观念淡化
(2)婚姻观念:政、经地位为重,不关心祖先名望
材料1: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材料2: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司马光《书仪》
材料3:“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四、英俊何曾沉下僚——社会的变化
1、表现
四、英俊何曾沉下僚——社会的变化
1、表现
(1)政治:门第观念淡化
(2)婚姻:政、经地位为重,不关心祖先名望
(3)社会关系: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4)社会控制: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2、原因
①经济发展;②世家大族衰落;③科举制的实行
四、英俊何曾沉下僚——社会的变化
1、表现
2、原因
3、影响
①政治:促进阶层流动,为政治增添活力;
②经济:推动租佃、雇佣关系及商品经济发展;
③阶层: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本课小结】
国家政策、制度的变革;
社会观念的改变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反作用于
农业、手工业的进步
经济重心的南移
商业与城市的繁荣
决定
1、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要粮食。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了各种轮作制度。这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D
2、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提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得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D
3、据学者统计,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南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在绍兴十八年(1148)占56.3%,1256年占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
C、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D、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