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进行三大改造的原因,说出三大改造的内容,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三大改造的意义,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内容。
难点: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并提出问题:歌词中唱到“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人民地位高”,颂扬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顺利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本,并提出问题:三大改造指的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继续引导:我国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所以进行三大改造。
(二)内容
1.农业
教师播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视频,请学生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对农业的社会主义经历的怎样的步骤?
学生观看视频,总结答案,回答问题: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教师在PPT上出示《农业合作化是让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向中央、毛泽东报告合作化的成果》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优越性是什么?
教师总结: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得土地的所有权从农民个人变更为集体所有,初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集中农业物资供应工业生产。
2.手工业
教师展示建国初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概况,并请学生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结合史料,回答问题:我国手工业种类繁多、行业齐全,但是规模小,分散于城乡之间,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教师继续引导:鉴于这样的现状,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又经历了怎样的步骤?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
教师展示史料,并引导:在近代我国民族资本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重获新生,在建国初期,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结合史料,回答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教师继续引导: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不适应我国国情需求,于是1953年底,党中央调整了经济政策,具体的变化是什么呢?后续又有怎样的发展呢?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问题:1953年底,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意义
教师引导: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有什么意义?给学生5分钟时间,请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之后请学生代表发表。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总结: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也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三大改造中存在什么弊端?请同学们下课查阅史料,下节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三大改造
(一)背景
(二)内容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