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会动手操作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同时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运用表格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体会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求出平均速度。
难点:正确的测量时间、距离,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以及分析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在奥运会短跑比赛中,裁判如何计算运动员的速度?进一步提问如何测量平均速度?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明确实验原理和测量工具
教师提问如何计算平均速度?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v=s/t(实验原理)
教师进一步提问:根据实验原理,测量平均速度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回答:刻度尺(测距离)、停表 (测时间)
(二)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停表、斜面、木块、米尺、金属片。
教师提问:金属片的作用?
教师让学生根据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回答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去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用测得的小车s1和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给予表扬,将完整的实验步骤呈现在大屏幕上。
(三)进行实验
教师讲解停表的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将实验数据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师指出是严重的注意事项,并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提问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数据。
(四)分析论证
1.教师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经过交流分析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不同。
(五)交流评估
1.教师提问: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不完善误差较大的地方?
2.提问测量结果是否可靠?哪些步骤会存在实验误差影响实验结果?如何改进?
3.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经验,分析实验误差,提出改进方案,引入传感器,减小误差。
三、小结作业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课后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超声波测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