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知识点 1 生物和非生物
1.下列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能动,非生物不能动
B.生物能自己制造养料,而非生物不能
C.生物有生命,而非生物没有生命
D.生物对环境变化有反应,而非生物没有
2.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
①蝴蝶 ②珊瑚礁 ③蘑菇 ④智能机器人 ⑤卫星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⑤
3.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
A.煤燃烧
B.蛇冬眠
C.铁树开花
D.种子萌发成幼苗
4.向日葵能向光生长,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是 ( )
A.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
B.生物体有新陈代谢
C.生物体能由小长大
D.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5.在我国北方,梧桐树到了秋天会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
①具有生长现象 ②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③具有应激性 ④能适应环境 ⑤能繁殖后代 ⑥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6.草原上,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老鼠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 ( )
A.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D.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7.[2020·东营] 下列诗词中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的特征,不相符的是 ( )
选项 诗词 生物的特征
A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生长发育
B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能繁殖
D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排出体内的废物
8.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 、 、 、
、 、 等,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区别是 。
9.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
曲中的非生物有: 。
知识点 2 观察蜗牛
10.读图B2-1-1,回答问题。
(1)请分别填写各部分的名称:
[A] ;[B] 。
(2)能分泌黏液的是[D]足,它是蜗牛的 器官。
(3)对蜗牛自身起保护作用的是[E] ,获取食物的是[C] 。
(4)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知道蜗牛对下列刺激不产生反应的是 ( )
A.触摸 B.强光 C.醋酸 D.拍手声
11.小明对蜗牛生活习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B.蜗牛的听觉灵敏,稍有声音会立即躲起来
C.蜗牛的主食是植物的嫩叶和嫩芽
D.蜗牛利用足四处爬行觅食
12.观察蜗牛时,在蜗牛前方3 cm处,放上蘸有酒精的棉花,发现蜗牛会向远离棉花的方向爬行,这说明蜗牛具有 ( )
A.视觉 B.味觉
C.触觉 D.嗅觉
13.用放大镜观察蜗牛触角上的双眼时,为了不惊动蜗牛,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前后移动蜗牛
B.放大镜靠在蜗牛上
C.同时移动人的头部和放大镜
D.将蜗牛放到放大镜上
14.[2020·潍坊] 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能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叶形(图B2-1-2),这体现了生物基本特征的 ( )
A.能够生长和发育
B.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C.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D.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15.下列谚语或古诗与对应的生命现象不相符的是 (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朵朵葵花向太阳”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明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16.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
A.能生长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繁殖 D.能进行呼吸
17.为了了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假如宇宙飞船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我们可将火星土壤放入一个密闭的箱子内,然后向箱内通入混配气体(彻底除去微生物),并添加无机盐和有机营养物质,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判断。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
A.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繁殖
B.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植物
D.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单细胞生物
18.学校的兴趣小组为观察蜗牛的形态特征,决定到野外捕捉蜗牛。甲、乙、丙三名学生结伴同行,因为对捕捉地点出现分歧而单独行动,甲向背阳潮湿的田垄边走去,乙向向阳干燥的高地上走去,丙走进了水草丛生的浅水中捕捉。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捕捉后,其中一人捉到的蜗牛特别多。通过观察蜗牛(图B2-1-3),回答下列问题。
(1)捉到蜗牛特别多的这名同学应该是 。
(2)在放大镜下观察蜗牛,可看到蜗牛头部有 对触角,其中 (填“大”或“小”)触角的顶端各有一个眼。
(3)用笔尖触碰蜗牛的各个部位,你认为蜗牛的 最敏感。
(4)蜗牛的运动器官是 。你注意过蜗牛爬行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吗 。
(5)观察蜗牛实验结束后,我们应将蜗牛如何处理 。
19.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作出假设: 。
(3)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
如果在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为什么 。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5)表达与交流。
答案
1.C 2.B
3.A 煤不具有生命的特征,煤燃烧不属于生命现象;蛇冬眠是动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属于生命现象;铁树开花是生物的繁殖现象,属于生命现象;种子萌发成幼苗是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现象,属于生命现象。
4.D
5.C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在我国北方,梧桐树到了秋天会落叶,说明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应激性,这是梧桐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6.B 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7.A
8.能呼吸 能生长 能繁殖后代 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能遗传和变异 能进化 有无生命
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是有无生命,而动物与植物的本质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9.老树、昏鸦、瘦马、断肠人 枯藤、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
10.(1)眼 触角 (2)运动
(3)壳 口 (4)D
11.B 蜗牛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但没有听觉。
12.D 13.C
14.D 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与浸在水中的叶形态不同,该株水毛茛的基因组成没有发生改变,是环境影响了性状表现。体现了生物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15.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朵朵葵花向太阳”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反映了生物的繁殖特征。“穿花蛱蝶深深见”是蝶类在采食花粉,描述了昆虫的取食行为,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点水蜻蜓款款飞”是蜻蜓在产卵,描述了昆虫的繁殖行为,说明生物能繁殖后代。
16.B 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
17.B
18.(1)甲 (2)2 大 (3)触角
(4)足 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亮亮的黏液带
(5)放回蜗牛原来生活的地方
(1)因为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所以捉到蜗牛特别多的这名同学应该是甲。(2)蜗牛的触角有两对,一对大、一对小,其中大的一对触角顶端各有一只眼,能够感知光线刺激。(3)蜗牛身体结构中,最敏感的区域是触角,具有视觉和嗅觉的功能。(4)蜗牛的运动器官是足;蜗牛在运动的过程中,为了减少足肌肉与地面的摩擦,足会分泌黏液,起隔垫和润滑作用;因而我们可以见到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亮亮的黏液带。(5)根据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活体动物观察完毕后,我们应该将其放回原来生活的地方。
19.(2)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合理即可)
(3)光照 不可以 鼠妇数量太少,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4)计算出五次实验结果中,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鼠妇数量的平均值 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