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散步》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散步》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21:5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亲情”,从不同角度书写了亲人之间的真挚动人感情,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要素是训练朗读技能,在第一单元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本单元侧重于“把握情感基调”。此外,单元写作任务是“学会记事”。本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而事件的关键点在于散步中出现的“分歧”。分歧的发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分歧的解决,充分展现了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文章的主旨。
【学情分析】
学生刚上初中不久,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还属于小学水平。因而教学上要有“小初衔接”,一是重视字词积累,二是重视朗读,三是重视情感体验。学生能理解和欣赏“散步”中的美好,但尚不能很好理解“散步”蕴含的文化和生命的内涵。文化理解和审美鉴赏训练应在小学层级基础上稍增难度,注重能力的提升。
【教法及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 年级)“阅读”提出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新中考乃至 2020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因而本课教学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学情开展教学活动,注重联系旧知;创设真实情境;群文阅读,读写结合。
教学设想:1.通过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等手段,把学生带进文本,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2.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散步”所蕴含的文化意蕴。通过分析事件的矛盾冲突——分歧,分析人物,品读语言,分析意境等教学活动,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3.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通过“群文阅读”拓宽阅读面,通过“微写作”读写结合,提升写作能力。4.以“散步”为线索,把知识能力点串联起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继续学习朗读的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欣赏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对称句),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景物描写)。
分析人物,把握文章主旨,探究“散步”背后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分析人物,把握文章主旨,探究“散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初步品读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梳理“分歧”的发生与解决,分析一家四口的形象特点。
一、导入(创设情境,联系旧知):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回忆朱自清笔下描摹的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想象下,在这样一个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春日,你和你的家人,一同来到郊外,“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那是多么温馨的事情。
今天,我们将跟随文中一家四口,来一场春日散步。我们一路走,一路捡拾知识的锦囊,收获心灵的成长。
二、以“散步”为线索,串起各环节的学习(每一站都有相应的知识锦囊)
(一)第一站:“散步”前
1.知识储备——积累字词(识记与运用词语);了解作者
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字形。
散.步(sàn) 信.服(xìn) 分歧.(qí) 取决.(jué) 一霎.(shà) 两全.(quán)粼.粼(lín)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2)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当代作家。发表各类作品近 500万字。1994 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著有小说《诗礼人家》《透支时代》《花样年月》等。
(3)写作契机:
一是全家四口人的一次散步。
二是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与作者交流,关于中国文化中“孝悌”的看法。
2.内容概括——记叙的六要素(叙事性散文)
(1)散步的时间:初春
(2)散步的地点:南方的田野
(3)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儿子、妻子
(4)散步的原因: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5)散步的经过: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6)散步的结果:互敬互让,“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整合要素,复述事件:我们一家四口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我”解决了母亲和儿子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一起走在小路上。
(二)第二站:初春的田野(有感情朗读;分析景物描写,品味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找出描写初春田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欣喜、希望: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联系旧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朱自清《春》
对比分析:“钻”字写出了春草的顽强生命力;“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春草旺盛可喜的长势。可见,在朱自清眼中,春天传递着“生命和希望”。
“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与“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不正是异曲同工吗?“嫩芽儿也密了”的“密”不正透露可喜的生长趋势吗?“冬水”“咕咕”,不正是春的乐章吗?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明确:这句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三)第三站:分叉路口(在矛盾冲突及解决中分析人物)
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和和美美地散步。然而,生活并非总是平平顺顺的。这不,在大路和小路的分岔路口,一个“分歧”摆在了眼前。这分歧虽不是事关战争与和平的大事,但是,一旦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家庭的和睦。
1.梳理矛盾——分歧
思考探究 1: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明确: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解决:“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要依从孙子,走小路。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起走小路。
2.人物分析
思考探究 2: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请结合文本分析。(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明确: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只要能从文中找到相应文句,言之成理即可。如:
(1)“我”:孝顺善良(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想不到两全的办法,权衡再三,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
(2)母亲:慈爱亲切(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疼爱孙子,满足孙子的想法,也不想让儿子为难;
(3)妻子:温柔贤惠(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在丈夫做出走小路的选择时,没有因要委屈儿子而生气、反对,在外面给足丈夫面子;不会一昧的宠溺孩子)
(4)儿子:聪明乖巧(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好奇,童真,调皮,活泼好动;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说话有哲理,聪明;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没有哭闹——听话乖巧。)
分歧的解决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个性,且深刻感受到,这是一个尊老爱幼、相亲相爱、温馨和睦的家庭。
思考探究 3: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明确:
①从“我”的身份地位看,文中多次提到“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强调“我的”两字——说明“我”是家庭的核心,其他三人因我而产生家庭伦理关系,因而,“我”有责任处理好家庭的分歧,维护家庭的和睦。
②从“我”的角色作用看,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文章中说到:“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③从事件的性质看,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这体现了承前启后、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提交朗诵视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朗读的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对称句),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景物描写)。
3.把握文章主旨,探究“散步”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进入新课:沿着那诗意小路,我们继续前行……
(一)第四站:菜花、桑树、鱼塘……
1.品读景物美
(1)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池塘。
(2)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鱼塘走去了。菜花: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秦观 《行香子·树绕村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桑树: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池塘: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秦观 《行香子·树绕村庄》明确:
“菜花”“桑树”“池塘”自古以来就是美丽田园风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营造了美好温馨的意境。
“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鱼塘走去了”,向着美好、幸福的精神乐园走去。
2.品读语言美(对称句)
学生活动:寻找课文两两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①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⑤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作用:对称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着说,从语义表达上,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从语音美感上,句式整齐,有着对称之美,两句相互映衬,富有情趣。
3.品读人性美思考探究:
文章最后说“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从深层理解上看,文中的“我”作为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家庭扶老携幼的责任;对于民族、国家、社会而言,又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他所肩负
的责任重大,所以小心、稳重。
在“我”和妻子的心目中,母亲和儿子如世界般重要;同时,世界和家庭一样,是由老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中年人肩负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说背起来的是
“整个世界”。
补充资料:
人类,在造物主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物种而已,与其他物种的性质并无两样。但与其他物种有一点不同,就是人类的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它(我在这里说的是生命,不是人)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
动物只对一端负责,即幼子,而人类还对老人负责。这就是人与动物的不同。对幼子负责,属于遗传本能,而对老人负责,就是文化了,与本能不可同日而语。(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
4.归纳本文的主旨:
(1)从不同角度概括主旨
母亲年老——时日无多——善待生命人到中年——承前启后——肩负责任母慈子孝——言传身教——传承美德
(2)补充资料:
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呢?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
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二)第五站:继续“散步”——永恒的美德,不朽的生命(群文阅读)
拓展延伸:“永恒的美德,不朽的生命”主题的群文阅读(统整归纳、对比阅读、情感体验)
(1)许成文《背着幸福上楼》(重点);
(2)朱军《带眼的贝壳》;
(3)孙君飞《牵着蜗牛的手散步》;
篇目 内容 主旨 艺术特色 最感动之处 感悟/赏析
《散步》 一家四口 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 步,“我”解决分歧。 尊老爱 幼;肩负责任;善待生命,热爱生活 插叙;对 称句;景物描写,情景交融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 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着母亲,妻 子背着儿子。文中的 “我”和妻子,不正是每一位中年人的写照吗?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承前启后、携老扶幼,任重而道远。是责任,也是使命。
《背着幸 福上楼》 母亲不愿 到城市生活,谎称 母亲对孩 子无私的爱,孩子 插叙。补 充我要接母亲来家 儿子:“背着妈妈, 就是背着幸福上楼,再累也不怕的。让儿 儿子把母亲比作幸 福,背着母亲上楼就是背着幸福上楼;而
怕高不愿 对母亲的 住的原 子每天都看见妈妈, 母亲为了不拖累孩
上楼。我 感恩。表 因,更突 能多少报答一点母 子,撒谎说自己怕
模仿小时 现了母子 出母子情 亲的养育之恩,对儿 高。母子深情让人泪
母亲背我 深情。 深。 子来说是莫大的幸 目。这让我想起自己
上山,哄 福。”母亲:“妈妈其 的母亲,子欲养而亲
着把母亲 实不是怕高,多高的 不待的遗憾,尚有母
背上楼。 山都上去了,这才有 亲可背,确实是人间
多高?妈妈是怕给 最大的幸福。
你添麻烦。”
注:课堂落实“1+1”群文,重点讲《背着幸福上楼》,其他放在课后完成学案;群文文本详
见学案。
三、课堂小结
本文取材“散步”这样的凡人小事,却能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启示,有关“责任”,有关“美德”,有关“生命”……
巴尔扎克说,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
这告诉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小事物,小人物,小细节等着笔,用心观察,深入思考,挖掘具有深邃隽永的哲思,达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艺术效果。
四、布置作业
1.继续进行“永恒的美德,不朽的生命”主题的群文阅读:朱军《带眼的贝壳》,孙君飞《牵着蜗牛的手散步》,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2.微写作
生活中总有像散步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小事中也有波澜,只要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它的深刻意义。
请以“晚饭”为题,写一篇短文,约 200 字。要求:把事件写完整,把事件关键处写具体;以小见大,抒发真情,阐明事理。